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南苏区振兴十周年】江西于都:“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裂变式”发展

发稿时间:2022-06-30 10: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6月30日电走马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工业园,大批服装企业车间一片忙碌景象,赶订单、赶制作,处处在忙加工、忙生产。在于都星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吊挂系统、数控裁床设备一应俱全。“考试通过!”一台“会说话”的智能缝纫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通过数字虚拟和人工智能技术,它在员工制造衣服成品时能精准快速地实现数据采集终端和产品品质检查。

  近年来,于都县立足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顺应数字经济新发展形势,推进纺织服装产业由传统加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有效实现了服装产业“裂变式”发展。2021年,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实现新增规上企业24家,全行业产值达602亿元。

  作为赣州市“1+5+N”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县,于都坚持把纺织服装作为首位产业来抓,积极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柔性引进一批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通过建好用好创新平台,为汇聚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支撑。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利用国家纺织行业服装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共建了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全面提升了产业核心创新能力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有力推进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创新平台和促进载体提质增量,该县还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自建研发平台,引导条件成熟的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平台项目,目前,于都FDC服装设计师创客空间投入使用,脉动电商产业园现有入驻企业60余家,其中已孵化10余家。为完善创新链布局,该县还打造了涵盖全国乃至全球1400多万种面辅料信息的FDC面料图书馆,解决了设计师对各种面辅料资源的技术需求,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纺织服装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提供了全产业链的服务平台。同时,依托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平台,按照“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独特模式,逐步将县内近3000家小微企业,培育成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卫星工厂,使中心工厂和卫星工厂形成互补生态链,成为国内和全球单品类加工规模优势。采用的“中心工厂+卫星工厂”模式,将优化全县纺织服装产业链优质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设计生产效率。截至目前,196家服装企业上线“梧桐台”互联网平台,于都品牌馆完成建设,上线入驻13家,在线率达26%。

  改进技术,提升品质,是做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于都纺织服装产业还发起了“优先品质工厂”行动,由星途数字科技、赢家、脉动、兴雪莱、华鑫针织等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加强品质管控,确保交货期限;同时,积极与全国各地同行业企业对接,建立服装智能制造的“于都标准”。

  数字化改造让于都的服装服饰行业改出一片天地。2020年以来,于都县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行动,推动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目前,赢家时装全渠道定制柔性智能制造项目成为江西省首批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江西脉动、华丝服饰、赣州兴雪莱、江西文钦服饰、江西翡俪文德等企业均实施了智能化改造。

  据了解,2021年,于都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达18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实现营业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同比增长23.2%;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8.9%。营收20亿元以上企业达2家,实现“零”的突破;规上工业企业纳税超千万企业达19户,超百万企业达68户;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同比增幅7.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6亿元,其中出口42.5亿元,同比增长51.25%。

  走马于都工业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更是一派热闹繁忙景象。近年来,于都县致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赋能发展蔚然崛起,全县纺织服装产业赶订单、抢工期、忙制作井然有序。

  纺织服装是于都的首位产业、扶贫产业和富民产业。同时于都还是江西四大纺织服装基地之一,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更是一跃成为全省第一。历经不到10年的培育发展,从先前的“弹棉花”“小作坊”等“草根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集群发展,以及实现数字科技以及智能制造,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一个漂亮的“华丽转身”。

  聚力:从“小作坊”到“集群发展”

  于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于都县地处赣南老区,朴实而辛勤的于都人一直以“三锤三匠”这几门手艺走南闯北。而“三锤”之一的弹棉锤就是弹棉被师傅的工具之一,民间素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2000年以来,敢于求突破的于都人,凭借在沿海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初步形成了服装产业。

  “我的父辈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弹棉被为生,那时候不仅要四处漂泊,而且收入只能够保障维持温饱。”谈起先前,梓山镇潭头村建业制衣厂厂长张国标说道。1993年在广东办了一家制衣加工厂。2009年,他看到家乡纺织服装业巨大潜力,把工厂搬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开起了制衣“小作坊”。2021年,他又和于都星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卫星工厂示范厂。

  张国标仅仅是于都众多返乡创业经营纺织服装的一个代表。有人带了头,尝到了甜头,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就陆陆续续跟上来,一时间,于都纺织服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坊式的服装厂冒出了一大片。

  2016年初,于都县委、县政府抢抓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机遇,结合本地纺织服装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丰富的服装劳动力,满足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需求的同时,统筹考虑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并在发展思路上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县内纺织服装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

  同时,该县还先后出台降成本优环境措施116条和“服装十条”政策,并以县人大决议的形式通过了《关于推进全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此外,坚持在招大引强、项目落地、复工复产等方面做好文章,先后引进深圳赢家服饰有限公司、汇美集团、卫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星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产业项目。有效地推动了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截至2021年底,于都县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至今已达3000余家,全行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同时,先后捧回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国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联盟核心园区等一系列“国”字号桂冠。

  崛起:从“小裁缝”到“智能制造”

  走进位于于都县工业园的星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里,先进的吊挂系统应接不暇、数控裁床设备一应俱全……并且,每台缝纫机上加装了智能化设备——缝纫机大脑。

  “这就是我们公司研发的纺织服装生产智能溯源系统,这套系统会说话、会思考,可对从下订单到客户完成结算的全过程实行可视化检测。”公司总经理刘沣浒介绍道,该公司依靠数字化技术做支撑,对普通缝纫机进行智能化改造,让其变成智能终端。改造后的缝纫机具有人机交互、生产调控、等级考核和品质监控四大功能。如在缝纫机上加入人脸识别技术,将操作员和机器进行身份绑定,上机打卡,减少人为管理上的错误;对操作员的缝纫质量进行实时技术分析,能及时发现人为带来的工作失误,达到降低损耗率、提高准确率,降低不良品率、降低返工率,减少质检成本等。

  “发展成为卫星工厂,合作后我们的产量和质量这一块都比以前提升了,货源也更稳定了,当然厂里的效益也更好了,同时也带动了就业问题。”在梓山镇的佐琪制衣厂,公司负责人郭观仔介绍道,自从搭乘“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顺风车”,工厂利润持续增加。管理不断地优化,发展得“顺风顺水”。

  据了解,通过“智能”运作,星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1+N”独特模式应运而生,把卫星工厂开在村民家门口,让村民摇身变成上班族。目前,按照“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独特模式,将县内近3000家小微企业,培育成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卫星工厂,使核心工厂和卫星工厂形成互补生态链,形成国内单品类加工规模优势。

  相应的,通过智能软件采集身高体型数据,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全智能流水线制造……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由全程智能化系统打造的一套设计、生产流程,让高档服装线上私人订制走近百姓身边;50万件、60万件、70万件……在江西脉动智能制造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网云链查看全国实时销售量,该公司实施智能制造、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于都抢抓战略机遇,按照“互联网+”的理念,积极引进、培植技术含量高的服装制造龙头企业,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坚持紧跟前沿,引导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实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上马新机器、新技术,推动一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以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截至目前,该县超过30%的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自动或半自动化设备。

  据了解,从2016年到2021年,短短几年时间,从“小裁缝”、“小作坊”式发展到“智能制造”,于都纺织产业实现了“浴火重生。”政府筑巢引凤,“龙头”企业、“智造”项目接踵而来,产业链条不断补齐,实现了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腾飞:从“小打小闹”到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漫步现在的于都城乡,纺织服装企业随处可见,“智能制造”、“私人订制”成为百姓皆知的制造名词,“买衣服,到于都”的口号更是响遍省内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制衣”到“智造”,于都纺织服装业“从大到强”的背后,是一系列让人惊叹的“华丽转身”。

  “于都紧紧抓住高质量制造这一产业重要的一环,协同中端品牌打造数字化、柔性化供应链,构建高质量产业配套体系和全新的产业生态,不仅重新定义着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的制造、推动着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也为产业的渠道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展现出更多的可能和空间。”2021年5月10日,在于都举办的“2021中国服装论坛高端制造与设计协同创新峰会”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对于都服装产业发展潜力给予肯定。

  “我看到的是全国的服装企业,不在来于都的路上,就在从于都返回的路上,不到于都来觉得少了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服装界出现了‘于都现象’。”汇美集团董事长、茵曼品牌创始人方建华也对于都服装产业发展发出赞叹。

  据了解,针对“十四五”时期目标规划,于都将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数达260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实现“千亿产业”宏伟目标。在未来几年时间,于都还将以时尚设计研发为引领,以两化融合的现代制造体系为基础,以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制造品牌为主体,建设全国“技术最好、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在途最短”的先进服装制造业基地,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奋力挺起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于都核心区“脊梁”。(李丽)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