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南苏区振兴十周年】江西于都:振兴发展启新程

发稿时间:2022-06-30 10:1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6月30日电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百万人口大县,是千年古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80多年前,8.6万中央红军跨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若干意见》。十年征程、十年跨越,在若干意见的领航下,于都摁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迈入快速前进快车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连年攀升,经济社会获得高质量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品牌打响了,我们的富硒大米不愁销路。”梓山镇张军村村党支部书记曾太贵说,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十年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倾情帮扶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稳步提。据统计,2021年,于都全县发展粮食种植面积71万多亩,水稻总播种面积61.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9万亩。在贡江、银坑、仙下、岭背、车溪、段屋、梓山等11个乡镇建设了大豆制种试验示范基地2万亩。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建立富硒水稻示范基地2万亩,富硒脐橙示范基地1万亩,富硒蔬菜示范基地1万亩,富硒茶叶示范基地1000亩,于都成功获评“中国富硒脐橙产业基地”。此外,依托优质粮食工程,全方位支持富硒大米、油茶和梾木果等产业发展。

  “我们去年梾木果产量超5万公斤,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说起梾木果油带来的收益,宽田乡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称生喜笑颜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初见成效,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对口支援下,“于都富硒”品牌越唱越响,2021年底,建设50个富硒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达4.1万亩,完成富硒农产品检测认证57个、商标注册5个,品牌突出、龙头引领、产业健全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产业兴,乡村美。富硒品牌的打响,带来的是富硒产业的蓬勃发展。十年来,于都成功创建“于都富硒大米”品牌、打造“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全国油茶重点县”、获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一个个活力强、潜力足的多元产业众星拱月;一个个面貌好、环境美的五美乡村徐徐“绽放”。

  “年初在深圳就听说万达开张,工作忙加上疫情原因,回来看看成了悬在心里的念想。”正在购物的邱先生、谢女士夫妇说,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回来,一下车就赶来万达遛遛。“广场就在风光旖旎的于都河畔,特别有品位。”谢女士喜不自胜。

  “全省首家县级万达广场竣工开业,是城乡加快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于都县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林生介绍说,于都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8年的42.75%提高到2021年的44.65%,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统筹推进老城区功能提升、新城区扩容提质、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建成城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31万。“现在上下楼都方便了。”说起既有小区加装电梯带来的好处,家住阳光水岸小区、80岁的邓爷爷喜上眉梢。

  六月的祁禄山红军小道,树木葱茏、游人如织……依托创建市级示范镇和园林乡镇,祁禄山镇坚持把“红色”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祁禄山镇以红色旅游为主线编制规划,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加强要素保障,健全群众主体机制,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氛围。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红军小道+红色研学”体验模式,初心纪红培基地被评为赣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1年度接待游客近30万人。

  加快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步伐。2021年,于都全县林地面积319.39万亩,森林覆盖率71.68%,低质低效林改造48.73万亩,全县已建成罗田岩、屏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面积7.39万亩;已建成于都长征源省级湿地公园,面积1.73万亩,建立了于都祁禄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万亩。

  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突出打好长征文化品牌,于都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75.47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66.9%、83.85%。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项目顺利推进,红军小镇基本成型,雩都古城、客家文化大观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禾丰兰花小镇获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潭头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于都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幸福指数连年攀升

  青山苍翠,溪涧潺潺。走进于都县葛坳乡三溪村,沿着绿树夹道的水泥路缓缓前行,只见广袤农田里郁郁葱葱,白墙黛瓦间喜庆祥和。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并不孤单。”正在准备中饭的叶兰香说,丈夫肖福明救人牺牲后,村里就把家公家婆和几个孩子纳入了低保,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依靠。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大发展,乡村更美了,日子更好了。尤其是国家卫生健康服务向城乡延伸,两位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

  以人民为中心。十年来,在国家卫健委的对口支援下,于都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县人民医院新院、县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比2018年增长3.2%,拥有病床数比2018年增长70.6%。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构建了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

  “搬出了山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于都县贡江镇九章路小学门口,刚刚送完孩子的康冬香说,过去,受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康冬香一家和其他一些村民一样,只能守着老家银坑镇周庆村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土里抱食”的紧巴日子。随着精准扶贫和易地搬迁的接踵而至,康冬香一家搬进了县城的思源小区,不仅几个孩子上学方便了,康冬香自己也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幸福指数连年攀升。2021年,于都县各级各类学校比2018年增长10.3%,全县专任教师比2018年增长17.3%。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县级体育社会组织21个(含俱乐部),二级裁判员发展人数35人,二级运动员发展人数3人,公共体育场地(县本级管理使用)8个,其中田径场1个,体育馆2个,全民健身广场4个,游泳馆(池)1个。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年赣州市青少年射击锦标赛(精英赛)中,于都摘取了涵盖小学、初中A、B、C、D四个组别男、女(个人+团体)激光步(手)枪冲刺射击、混合团体等共84个单项的金银铜牌中的51块金牌、39块银牌、34块铜牌,以1647分的成绩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停车场秩序井然、泊车位整齐划一、公厕干净整洁、路灯光彩照人……行走在大街小巷,处处是欢声笑语。

  “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更方便。”于都县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龙说,采取社会化服务方式,于都引进小象城泊对城区道路5000余个停车泊位实行智能停车管理,杜绝了长期占用停车泊位现象;引进青桔、哈啰、美团等企业,在城区投入6000余辆共享单车,方便了市民出行,缓解了城区道路交通压力。着力推进“厕所”革命,在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汽车站、居民小区等处新(改)建公厕92座,使城区公厕总数达到了125座,其中二类以上公厕87座,占69.6%,有效地破解了“如厕难”问题。

  “搬出了山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于都县贡江镇九章路小学门口,刚刚送完孩子上学的康冬香说,过去,受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康冬香一家和其他一些村民一样,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土里抱食”的紧巴日子。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康冬香一家从银坑镇周庆村搬进了县城的思源小区,不仅几个孩子上学方便了,康冬香自己也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提高了、日子更好了。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21年,于都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3元,城乡收入比由2.68缩小到2.48。今年一季度,于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在总投资150亿元的中金电子信息智慧产业园,施工方正加紧作业,一片繁忙。

  近年来,于都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全力以赴抓招商、推项目,推进营商环境提档升级,促进招引项目落地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召开了多场考察会与推介会。

  据于都县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赖石介绍,为确保疫情期间招商引资不降温、不断链、不掉线,于都县还积极开展“云招商”活动,改变传统招商活动中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以电话、视频、微信等不见面的形式开展“云洽谈”。通过“云招商”搭建的平台,带着企业家们在线参观产业园区,介绍于都县营商环境、投资政策,让企业家们感受招商氛围。同时,于都县还建立了专人跟踪、定期联系调度机制,推动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2021年,全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4亿美元,是2018年的1.3倍,2019-2021年年均增长7.9%。三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145亿元。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三年累计签约项目264个,签约金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11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

  在江西煜明智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三五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将灯饰挂在缓缓运行的智能悬挂式老化生产线上后,亮起的灯饰随着生产线的运行,在电脑显示屏上一一呈现。

  江西煜明智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科院院士江风益研究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对“硅基多基色”光源芯片研究成果的二次转化及市场应用需求,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遵循低碳环保原则,采用国际领先的硅基多基色金黄光光源,为城市提供安全实用、绿色低碳的夜间照明解决方案。“通过科技攻坚,我们将原来48小时的老化程序缩短为2小时。”公司负责人廖江介绍说,眼前这个只有20个生产工人的车间,一年创造的价值达2.3亿元。

  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明显增强。2021年,于都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7.8%、29.9%,全县高新技术企业48家,预计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5%,数字经济列为“双一号工程”,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延链、补链、强链……十年来,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首位产业成绩斐然。十年来,于都县通过平台创新,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利用国家纺织行业服装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共建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构建以“独角兽”“瞪羚”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柔性引进涵盖从原材料、设计到制作、水洗等方面全国顶尖的专家;全面提升产业核心创新能力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为纺织服装首位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先后被评为“中国纺织服装名城”“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基地”。

  2021年,于都全县工业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4.9%,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1家,比2018年增加6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基本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列全市居中靠前位次。2019至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3年平均水平1.8、0.4个百分点。

  如今的于都,长征文化底蕴深厚、时尚之都悄然兴起、富硒品牌逐步打响、体育融合稳步推进,正朝着富强、美丽、平安、幸福的祥和之都大踏步迈进。(李丽)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