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安阳8月2日电 七八月的北方,暑热正盛,玉米地里上晒下蒸,玉米叶蔫儿得打卷,这并不妨碍刚从甘肃张掖制种基地回来的卢道文和同事孙海潮一头“扎”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
眼下,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卢道文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些玉米材料。这片位于安阳县永和镇的育种基地,种着在推广种植阶段的国审玉米新品种“安玉706”,解决了这里的问题,就能同步解决全国各地种业公司在使用新种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海潮(右)回访种粮大户种植该所玉米新品种情况。姜蕴真 摄
这一粒玉米种子整整培育了11年,时光从卢道文的鬓角悄悄划过,带走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11个年头。也是在这片育种基地,卢道文和副研究员孙海潮以及同事们用“昌7-2”玉米自交系作亲本融合筛选出来的上千份种质资源,配置出几万个组合,再从中不断进行田间比较试验。
每年春夏两季,从玉米出苗到收获,他们一株一株观察、测量、记录植株高度、穗位高、叶片数,测定穗重、穗行数、行粒数,再计算出空杆率、百粒重、出籽率、倒伏率,筛选出优势组合等秋收后带往海南加代繁育,层层选拔,周而复始。
他们忙碌的身影留在大田里,防治玉米生长关键期病虫害,小心覆盖防鸟网保护幼苗,拨开玉米茎叶一株一株授粉,冒雨抢救成熟的玉米材料……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这些宝贵的玉米材料经受住了台风、病害的考验,最终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抗倒性突出等特点的新品种“安玉706”。
据介绍,在各级试验中,该品种脱颖而出,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在2019年黄淮海夏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每亩产量702.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6.82%。2020年,“安玉706”成功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山东、安徽等省推广种植。
“玉米育种周期长、风险大、失败率高。种子有数以万计的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非常多,培育优秀种子的难度非常大,有人奉献一生只能出一个品种,有人一辈子也出不了一个品种,连续奋战七八年能出一个品种就很不错了。一个创新的品种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团队的努力,‘安玉706’就是老一代育种专家培育的‘昌7-2’玉米自交系迭代升级来的。”卢道文说。当年这位参与改良应用“昌7-2”玉米自交系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年逾半百。
一个创新品种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以“昌7-2”玉米自交系为基础,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培育出“安玉5号”“安玉8号” “安玉308”“安玉706”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育种单位利用“昌7-2”玉米自交系育成的国审、省审等杂交种300多个,并且被国际跨国种子公司引种应用。以 “昌7-2”玉米自交系为亲本育成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浚单20”等品种连续多年在全国推广种植,累计达2600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安阳市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滑丰种业等实力企业,打造从种质创新到种业培育再到种子利用全过程科技支撑,为将我国农业“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增添安阳力量。安阳市粮食生产“藏粮于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7.5亿公斤,用占全国1/300左右的耕地,种出了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200还多的粮食,在“中国碗”里装上了 “安阳粮”。(张文红 姜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