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湖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突破了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首次提出并实践了“三梯四维度培养创新型大国工匠的研究生教育方法”,通过“三梯度递进、四维度融合”,实现“有坚定理想信念、有良好专业素养、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团队协作意识、有奉献事业精神”的“五有”创新型大国工匠人才的培养。自2003年起先后经历了教育方法的“初阶探索、稳步推进、持续完善”阶段,并在持续推进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梯度一,提出以“课堂传授-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市场引导”四维度融合,涵养研究生高尚品格。
构建导师团队打造全员育人机制。倡导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元协同,团队师生都须自觉肩负起使命担当,关心、关注、关怀每一名研究生;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形式多样的思政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等,打破各团队间的育人藩篱,实现互动、互联的良性循环。
完善评教制度打造全过程育人模式。实施导师责任制、在导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纳入“科研作风”等科研育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导师的研究生名额分配、评奖评优紧密挂钩,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举办研究生学长经验分享会,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帮助准研究生提前适应、平稳过渡。
搭建多元育人载体打造思政全方位育人范式。延伸工作触角、创新工作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育人载体,形成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引导研究生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为导向;举办“导学午餐会、科研沙龙”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文体团建活动,丰富研究生科研与课余生活,促进健康成长。例如,湖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党员与预备党员占比100%,与多家国企党委开展“党建和创”,提升教师党性修养,并于2020年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通过思政案例库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罗安院士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谭阳红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荣誉,“电磁场与波”、“电路”等多门课程获评“思政示范课程”。师生定期开展“过去的故事-身边的榜样”、“爱党为国、科研卫国”、“研究生第一堂课:科研诚信”等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入谈心谈话、全面了解研究生思想动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从生活细微处着手、从培养全过程落实研究生价值观培养;所培养研究生获“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等多项荣誉奖励。
电气工程学科导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梯度二,提出以“革新课堂教学-整合平台优势-深化项目实践-增强市场导向”四维度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革新课堂教学。以研究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辅助导学”,采用“精品教材、自拟课题、综合考核”等灵活教学形式,“引导、讲授、问答、互动、启发”教学方式,由“灌输式讲授”转变为“探究型学习”,利用“前沿科技、实际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整合平台优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多媒体、互联网、开放式教学系统、线上线下课堂等多元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可视化、情景化、灵活性;建立“国、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平台,为研究生科研训练、科研实践和创业孵化提供全方位场地保障,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深化项目实践。以研究生自身兴趣因材施教,调动实践积极性、增强参与度;通过科研责任分工,从细节着手培养良好科研习惯;通过课题阶段讨论,使师生广泛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师生共同深入工程一线,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攻关能力;利用成果评价激发研究生主动性,实现创新实践的良性循环与继承。例如,团队师生在调研时发现,贵溪冶炼厂等同类厂家因电气量谐波而备受困扰,谐波超标问题造成设备损耗激增、甚至引发灾难性停电事故,而此时国外滤波器成本高、损耗大,国内滤波器性能差、容量小。师生协同攻关、一起剖析问题本质、解决技术难点、反复调试试验,提出了新型有源滤波拓扑、分频控制方法,提升了滤波精度、减小功耗达30%、单价降低至1/3。
电气工程学科师生科研协同攻关
增强市场导向。构建了“工训中心、工程中心、市场企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设立了校企“双导师组”协同指导机制,利用所依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产业深度合作的优势,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实践基地,增强师生实践活动与企业市场的结合度,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梯度三,提出以“师生双重驱动-主动创新意识-学科交叉互融-大工程观培育”四维度融合,培育师生大工程观与大国工匠精神。
师生双重驱动。通过“压担子给激励”等措施,培养研究生创新激情、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坚持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学者的双重定位,激发内在创新动力;构建“师生双向反馈”机制,实现导师和研究生的双重创新驱动,形成共生共赢的新局面。
主动创新意识。构建“内外力”互推机制,兼顾团队为主体的“外力”和研究生自身为主体的“内力”,构建创新力培养氛围与载体;鼓励研究生作为技术责任人承担科研课题,自主设计方案、独立承担任务,解决瓶颈问题、培养原创精神;通过良性竞争,形成“你追我赶”学习氛围,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学科交叉互融。以大工程需求为牵引、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基点、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纽带,集中优势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师生整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促成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学科研究团队牵头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洋水下移动目标多频多方位协同声呐测量仪”,涵括了水声通信、电气、机械、物理、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教师和工程师,着手解决海洋“水下门户洞开”难题,培育多样化、全方面知识储备型的创新人才,让研究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生力军。
大工程观培育。开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拓展工程视角及格局;言传身教工匠精神,培育攻坚克难、永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和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科研作风;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育过程贯穿从方案设计、装备研发到运行、调整以至验收的整个周期,全面提升师生大工程观。
陈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