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十年巨变看河南】三门峡:创新驱动 资源城蝶变创新城

发稿时间:2022-10-10 11: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三门峡10月10日电 河南三门峡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进入新时代,三门峡开启了以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的“三次创业”。 

  十年来,三门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魅力蝶变。这十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由4.31万元增加到7.7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7万元增加到2.69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1.1个百分点、达到58.0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铜箔生产车间。资料图 

  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门峡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金产能占全国的30%,高端铜箔产量占全国的40%,高纯镓产量占全国的27.1%,高纯砷产量占全国的30%,硒、碲、铼、锗、镍、铂、钯等多种稀散金属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事关大国竞争的“战略重器”、换道领跑的宝贵资源。 

  十年来,该市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该市打造现代黄金及高端加工、铝基新材料、煤及煤化工三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文创、现代物流八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产业集群。资料图 

  三门峡市招大引强,与93家央企、“链主”企业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引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的国投金城冶金项目,2019年建成以来,连续三年产值分别达到74.2亿元、90.6亿元、121亿元,黄金及伴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亚洲领先;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三门峡市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年前的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8倍。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优势 

  “读懂中国”,从河南开始;“行走河南”,于三门峡驻足。 

  三门峡是个文化大市。提到三门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函谷关、崤函古道等。 

  

城烟遗址瓮棺葬群。资料图 

  十年来,三门峡在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黄河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梳理文化脉络作为三门峡文化工作最基础的任务,系统谋划文脉保护与展示工程、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化地标数字再造工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三门峡故事,彰显三门峡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三门峡积极打造仰韶文化高地,仰韶村遗址、庙地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等重要遗址,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最早中国”长廊。庙底沟博物馆等一批立体化展示、沉浸式参与的现代化展馆建成,“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三门峡市不断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将函谷关景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三门峡大坝、地坑院等景区“串珠成链”,持续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推出了曲剧、纪录片、电影等精品力作,具象化展示、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先后荣获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和“最美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摄影城”等称号。2021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10年前的3.5倍。 

三门峡大坝。资料图 

  1.6万余只越冬白天鹅,黄河生态保护见实效 

  三门峡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位置,提出全面打赢“小秦岭生态保卫战”、切实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小秦岭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三门峡壮士断腕,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三门峡全面推进黄河主河道治理,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加强黄河塌岸塌滩治理,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清水黄河、天鹅翩跹、鱼翔浅底,构筑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灵动画卷。 

天鹅之城三门峡。资料图 

  此外,三门峡实施10万亩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已大头落地。推进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家、省级绿色矿山15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重点城市。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十年来,崤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表示,该市将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到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高新企业营收占比达到6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到4.5%以上。到2035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别创新城市前列,在关键金属、新材料、储能装备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