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十年巨变看河南】沙颍河通江达海,“中原港城”周口已成为河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发稿时间:2022-10-10 16: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周口10月10日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周口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十年;是周口牢记领袖嘱托,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十年;是周口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十年。 

  十年来,周口市务实重干、担当作为,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更加稳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城镇化进程更加深入,“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名片更加响亮。 

  

周口港。资料图 

  中原港城,周口港货物吞吐量跃升至2915万吨 

  周口因水而生,因港而兴,内河航运是周口最大的特色资源,历史上曾有“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辉煌。 

  这十年,周口市航运企业发展到20余家、货运船舶2192艘、从业人员2万多人,周口港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12年的415万吨跃升至2021年的2915万吨,增长了7倍多,今年前三季度,货物吞吐量已达2504万吨,同比增长21.4%,占河南省总量近八成。 

  周口港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6个内河港口之一,周口港指挥中心建成投用,智慧化信息平台正式启用,周口港正向智慧化、国际化、绿色化跃升。 

  周口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吉建军表示,今天的周口正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机遇,变边缘思维为前沿意识,发挥沙颍河通江达海独特优势,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周口已成为河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豫东南对外开放的新枢纽。 

  

周口商水高标准农田。资料图 

  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常年在180亿斤以上,稳居河南省第一位 

  周口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常年粮食总产在180亿斤以上,稳居河南省第一位,享有“国家粮仓看河南、河南粮仓看周口”的美誉。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河南省获批的唯一国家农高区。 

  据介绍,周口市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以商水县为代表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937.2万亩。今年,周口夏粮总产111.3亿斤、亩产1009斤,均再创历史新高。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周口加强种质研发转化,打造周口良种品牌,相继推出了周麦系列、周豆系列品种,形成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周口方阵”。目前,已自主培育小麦品种30个,其中小麦骨干新种质资源——周8425B,被全国12个省市196家育种单位应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近600个,形成了国内知名的“周麦”品牌,周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8亿多亩,新增产量500多亿公斤。 

  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殷殷嘱托,周口市以金丹科技、益海嘉里、牧原食品、双汇等企业为龙头,以项城白芝麻、扶沟西瓜、郸城红薯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引领,推进“三链同构”,已培育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省重点龙头企业5家,在推动粮食由“食”字号、“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转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周口淮阳太昊陵庙。资料图 

  道德名城,文旅文创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周口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淮阳平粮台城址、时庄遗址更是接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周口现在有不可移动文物3880多处,淮阳太昊陵庙、鹿邑太清宫遗址、周口关帝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时庄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各类博物馆23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多件(套);越调、太昊伏羲祭典、西华逍遥胡辣汤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52个,市级非遗项目172个。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市开展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源支撑。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立足文化禀赋和旅游资源,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围绕释放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杂技之乡、周口荷花”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文旅文创正成为带动周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