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10月13日电(见习记者 李静 记者 宋继祥 通讯员 廖小川)每当飞机起飞落地,一批批乘客踏入航站楼地铁站,便有了他们繁忙的身影。四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作为与天府机场无缝衔接的地铁站,承担着客流集散和文化输出等重要作用,该站50名成员平均年龄26岁。2023年,这支优秀的队伍,获得了2021-2022年度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青年文明号荣誉。
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站务员举起引导牌,为外地游客指路。
清晨6点,25岁的站务员林颖起床、洗漱完毕后,便匆匆赶往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开始一天的辛勤工作。
在人来人往的站台,列车屏蔽门开启,熙熙攘攘的乘客走出车厢,林颖仔细提醒着乘客注意脚下安全,并不时为他们提供出行咨询服务。
2020年,林颖进入成都地铁,参与了18号线新线筹备工作,也见证了五线齐发。3年时间,在干净、明亮的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站台,林颖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千千万万陌生乘客。
每天,林颖和小伙伴们会耐心为乘客提供出行咨询服务。“与其他线路乘客以通勤需求为主不同,我们车站的乘客多为外出旅游市民或外地来蓉的旅客,因此车站乘客问询量特别大。”
数据显示,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日均进出站客流约5万人次,乘客日均问询量2000余次,开通以来,车站累计服务乘客近1000万人次。
数据的背后,是一支50余人、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队伍,担负起乘客出行、城市腾飞的重任;成绩的背后,是轨道青年立足岗位,实力担当的青春驻守。
在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车控室内,悬挂着不少被帮助乘客送来的锦旗。
“文明服务暖人心,拾金不昧品德高”“困难之时伸援手,服务周到暖人心”……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一场场爱心接力、热情服务的动人故事。
其中,一面落款为“遇到困难的乘客”的锦旗,来自一名来蓉旅游却不慎弄丢了随身行李和手机的乘客。
人生地不熟,弄丢了随身物品,联系不上家人朋友,焦急之中,该乘客向车站寻求帮助。了解到情况后,车站工作人员积极帮助乘客回忆遗失物品信息,联动车站进行寻找。当发现乘客饥肠辘辘,值班站长还主动为乘客购买了餐食。
“善意被看见,城市就会发光!”行李被找到后,乘客十分感动。没多久,就送来了一面锦旗。锦旗上感人的话语,让每次经过的工作人员都深受鼓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续写新的温暖。
站务员张琪慧是一名“00后”湖南妹子。从没有来过成都的她,在网上看到一件件成都地铁里的温暖故事,在校招时毅然报了名。并于去年,成功成为了成都地铁的一名站务员。
前不久,一名语言障碍的乘客因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出行需求,而急得不行,眼疾手快的张琪慧示意乘客用手机打字,通过这样的方式和乘客完成了交流。事后,乘客伸出大拇指给张琪慧点赞。她说,“这一刻,让我觉得自己被他人所需要,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
从站务员成长起来,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95后”值班站长罗茂华,实力担当起“车站大管家”,负责车站每班人员的安排、队伍培训、属地管理、乘客事务、应急指挥等。
作为值班站长,罗茂华工作期间有一个重要任务,每隔两小时对车站进行一次全面巡视。
“巡站是对车站的细节进行检查,保证以最好的状态为市民乘客提供服务。”巡站过程中,遇到乘客可能会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罗茂华都会一一记下来。一天下来,罗茂华用两三万次步数丈量着车站;三年时间里,罗茂华用1600万余次脚步,拉近着车站和乘客间的情感链接。
走乘客所走的路,提前预判乘客会遇到的问题,是天府机场1号2号航站楼站传承至今的优秀经验。
今年夏天,成都地铁18号线开通直达列车,如何更好解决乘客会遇到的疑惑,更好提供帮助?“90后”青年文明号号长、三岔站区站区长宋礼莎和小伙伴们,一遍遍走寻车站的大小角落,用脚步丈量服务。
“通过自己在车站里走走,预判乘客可能会问询的点位,提前梳理问题库和回复口径,便于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宋礼莎看来,青年文明号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次次行动,推动服务进步,为更多人带来便捷出行体验,助力城市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