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打好“非遗”牌 江西大余做强黄元米果产业

发稿时间:2023-12-01 11:1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12月1日电“一二三嘿呦,一二三嘿呦……”近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叶墩村古祠堂里吆喝声不断,七八个壮汉踩着节拍,手持黄元棍,对着石臼里蒸好的大禾米饭敲打,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黄元米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冬过后,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打‘黄元’,素有‘明代贡品、米中黄金’之称。”叶墩村黄元米果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应兵介绍。

说明: 5T4A0737

  乡亲们打“黄元”祭祖。叶功富 摄

  据说,黄元米果跟王阳明有关。为确保作战部队能迅速到达作战前线,王阳明令各士兵“赍干粮三日”,这“干粮”就是王阳明经考察后取用客家山民所做金黄色块状米果,干软便于携带,粘上盐水煎熟之后还不轻易变馊变味,不需要另行生火做饭,因而被选用为军粮,深受士兵们的喜爱。

  后来,王阳明向朝廷送捷报时,顺带送上了“王爷米果”,皇帝吃后觉得风味独特,大加赞赏,从此便将其列为贡品。因当地人称皇帝为王爷,故而有“王爷米果”之称,也成为大余及南赣各地客家人春节时必备的“黄元米果”。

  “关于黄元米果的说法有很多,对于黄元米果入贡的真正原因,如今也无法考证,但据叶墩光裕堂李氏族谱记载,打‘黄元’祭祖这种仪式在村里世世代代延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聊起村里打“黄元”的历史,李应兵颇为自豪。

说明: 5T4A0750

  村民正在制作黄元米果。叶功富 摄

  “我们用的是山里的黄元柴、黄荆藤、黄栀子等天然碱性兼染料植物,这样做出的黄元米果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更有韧劲。”说起叶墩村黄元米果的独特之处,李应兵犹如打开了话匣子。

  “它制作工序繁琐,要想做出好吃的黄元米果,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李应兵说。先要把黄元柴烧成灰,黄荆藤切片熬水,用黄荆藤水淋灰,过滤出植物碱水。再将当地的晚稻品种“大禾米”在碱水中浸泡5小时左右,沥干后蒸熟。热气升腾时,趁热将碱水搅拌进蒸熟的米中,混合后回锅再蒸。最后就是打米果,饭粒“打烂”后,趁热将黄元米果制作成“金元宝”“黄金条”等形状。

  “刚打出的黄元米果,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趁热吃下,又韧又软,口感十分筋道。”李应兵说,因米果含有中药材黄荆藤、黄栀子等成分,具有清火、降脂等功效。黄元米果还可以炒、蒸、煮、炸,能做成各种类型的果品和菜品,吃法多种多样,令人回味无穷。

说明: IMG_0502

  打出的黄元米果。叶功富 摄

  “在保留传统手工打黄元米果的基础上,村里办起了现代加工厂,黄元米果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叶墩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平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附近村民80余人就业,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真没想到,上山砍黄元柴,一年还能挣2万多元!”村民赖兴亨乐开了花。据了解,合作社以订单形式向村民收购黄元柴、黄荆藤等原材料,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着力把叶墩村打造成独具客家特色的米果村。”谈及未来,李文平信心满满。(叶功富 叶相发)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