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苏艳丽:造炬成阳 集多方合力助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

发稿时间:2024-08-10 20:5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这些充斥着责备、愤怒和嘶吼的家庭教育似乎是大多数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倾诉中提及的共性伤痛。 

  “只看到家庭还远远不够。”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诊断与治疗的14年里,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苏艳丽透过复杂的致病因素,试图拉动更多力量加入,形成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共助的和谐“生态圈”。 

  精神疾病治疗 个体化科学用药很关键 

  13岁的少年张晓(化名)患有严重的强迫症,“因为太脏”,每次洗完澡他必须喷酒精二次消毒,严重的时候连书包、课本都无法带进房门。但即便已经来医院问诊,张晓的父母仍然觉得“他就是比别人爱干净一点,没什么”。尤其当苏艳丽提出药物治疗的方案时,他们更是强烈抵触,试图放弃治疗。 

  和张晓父母一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 “药一吃会把人吃傻”……这些观念误区,苏艳丽早已见怪不怪,但却是实际治疗中她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她尽可能从科学角度去说服家长,但许多时候“科学的解释”并不奏效,等待成了另一种方式。正如张晓的家长,走出医院兜兜转转尝试各类治疗方式均无效果后,他们再次找到苏艳丽,决定配合“试试”。 

  而这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苏艳丽介绍,与其他科室有详细的数据指标作为治疗参考不同,精神疾病是患者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加上患者用药的个体化,尤其儿童、青少年用药需要更加谨慎,选择哪种药、多少剂量都需要花时间观察和调整。 

  “许多家长一旦看到治疗有些效果,就担心药物副反应,拒绝继续增加药量,甚至有的私自减药、停药,导致孩子症状反反复复,治疗周期被数倍拉长。”为了让家长了解药物加量的必要性并配合治疗,苏艳丽形象地用吃饭的场景来解释:“他的饭量是2碗,你先给吃半碗,当然比饿肚子的时候好得多,但他一定没吃饱。” 

  苏艳丽奔赴甘肃积石山地震区开展心理援助。受访者供图 

  患病孩子的背后,真的只是家长的问题吗?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原生家庭”的控诉引发了无数共鸣。在苏艳丽接诊的青少年患者中,把患病原因归咎于父母的案例占比不少。 

  王珂(化名)的父母初中文化,以做小生意为生。尽管已经尽最大努力给女儿提供条件,但女儿仍旧觉得他们不够好。“你希望拥有多少分的父母?你可以给你父母打多少分?”苏艳丽抛给王珂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与合格分数之间差了40分。苏艳丽又以父母期望的孩子考试得分与孩子实际能力所得达到的分数之间的差距做对比,引导王珂正视客观现实、正视父母,从改变自己中找到情绪的出口。         

  “不是必须要求孩子原谅父母,而是让她意识到当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罹患精神疾病时,如果单一归咎于原生家庭,责怪父母,这样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更可能陷入无尽的怨怼与自我否定之中无法自拔。”苏艳丽说。 

  其实从业之初,苏艳丽也曾陷入过“站队孩子”的单一视角误区。“每天看孩子那么痛苦,家长却只是一味批评、指责,我就很心疼孩子,对父母很愤慨。”后来有一次,当有家长在她面前卸下防备崩溃痛哭时,苏艳丽意识到“家长也很无助”。 

  现实生活中,谁能做到完全符合心理学书籍中“完美父母”呢?苏艳丽尝试理解家长的无奈与苦衷,并认识到每个家庭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纠葛。此后,她又专门学习了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努力拓宽视野,以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视角去审视患者及其家庭关系,建立一个让孩子、家长共同参与的治疗联盟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苏艳丽在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上作专题汇报。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能服务多少人?多方合力才能行稳致远”

  涨潮过后,许多小鱼搁浅在沙滩上,一个小男孩把小鱼一条一条捡起来扔回海里,路人觉得是徒劳,问他“捡得完吗”,小男孩回应“能救一条是一条”。多年来,这个广告片的场景总是在苏艳丽的脑海中浮现。 

  “医生有时候也挺无助的。”苏艳丽表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成因及救助不仅局限于家庭,她以校园霸凌致病的患者故事为案例,进一步阐释了青少年心理救助中,学校和社会也承担着重要责任。苏艳丽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予患病青少年更多的支持和包容,“尤其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比如在休学和复学中,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相互配合解决问题,共同为孩子去除学习路上的障碍”。 

  心理疾病的成因牵涉甚广,因此,精神心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合作。为此,苏艳丽带领科室同事开展了新探索--利用休息时间,他们尽己所能寻找机会和学校合作进行心理知识科普。同时,还向其他医疗同行进行科普,“精神类疾病以躯体症状的形式出现也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孩子感觉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但各种医学检查结果却没有问题,这个时候需要考虑是否有精神科疾病的可能,所以其他临床各科室对于精神科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及时评估并转介”。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带动更多专业力量参与,苏艳丽借力陕西省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在全国范围招募了一百多名志愿者,并给他们提供公益培训。自2022年起,苏艳丽还推出了“心理咨询师成长精品班”项目,该项目整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旨在服务更多的患者。 

      “楼能修多高,关键在地基好不好,我们招收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运用所学真正帮患者解决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希望发挥大家的力量共同去规范行业的发展。”苏艳丽说。(苏瑶 王梦瑶)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