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西安高陵:擦亮劳务品牌 助力高质量就业

发稿时间:2025-02-22 10: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初春的渭河北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西安高陵汽车产业园里,产业工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一批批能工巧匠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匠人”与“匠心”书写着关于“高陵汽车工匠”劳务品牌的点滴故事。 

  秉承“工匠”精神 书写“匠心”故事 

  走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工人们积极投身装配工作中,车间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几年,通过开展车间多能工、全能工培养等活动,我的技能不断提升。”陕汽控股汽车总装配厂宋建涛直言。 

  “近几年,我们的员工队伍成长很快,老员工中多能工占比达到80%,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生产线智能化水平都越来越高。”陕汽控股汽车总装配厂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介绍。 

  工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日常工作中。高陵区供图 

  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的陕西汽车技工学校,提起“师傅”胡敏和建筑金属构造工匠班,学校师生无人不晓,中国好人、“巾帼精英奖”获得者、“全国金属加工行业技术能手”……“我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希望看到我的学生们毕业后走进陕汽等企业,为祖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胡敏说。 

  其实,像胡敏一样,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汽车工匠”在高陵区还有很多。据统计,在高陵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全国技术能手7名;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省级技术能手43名,省、市首席技师8人。 

  “以前就想着有份稳定的工作就行了,没想到现在凭着这门手艺,在家门口就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在高陵一家大型汽修厂担任总监的王师傅感慨。作为一名汽修人,他很看好未来的发展,“国家倡导培养技术型人才,社会需要专业人才。汽修人不论是成长空间,还是薪资待遇,都是可观的。” 

  多措并举构建“产才融合”双赢局面 

  汽车产业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也是陕西省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陕西异军突起,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一跃成为汽车大省。 

  因车而兴、因车而强。如今,以高陵为中心,已形成渭北地区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陕汽、吉利、万方天运、德森新能源……在高陵区,汽车及配套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货运企业近500家,全区从事汽车产业及零部件加工、维修的劳动力近3.4万人。 

  抓住产业人才的“关键变量”,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高陵区供图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在汽车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高陵区还抓住产业人才的“关键变量”,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发展需要,创建培育面向全域及渭北地区汽车服务类、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陵汽车工匠”劳务品牌,打造具有能够培育动手操作能力强和就业稳定性强、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陕汽技校,形成了具有“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贯穿”的“汽车城”。 

  一批又一批机电、数控、焊接、汽车装配等专业为主的技能人才学成走向社会,一批又一批“汽车工匠”被输送到陕汽控股、吉利、比亚迪等全国多家汽车头部企业,为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助推陕西省汽车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高陵汽车工匠”如今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金字招牌和“汽车实用技术”的就业名片。 

  打造“汽车工匠”品牌 提速新质技能人才培养 

  劳务品牌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就业。高质量的就业与劳务品牌的“塑人”作用密不可分。 

  作为“高陵汽车工匠”劳务品牌的引领单位,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建校至今已向陕西省汽车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3万余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10万余人。 

  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过硬本领、专业服务、良好口碑建起来的,也离不开有为政府的积极行动。 

  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陵区供图 

  近年来,高陵区积极整合辖区8个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及培训机构、等级评价机构等资源,探索“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模式,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力推进汽车类技术人才培育,推动“高陵汽车工匠”培育体系化、项目化、品牌化发展。 

  据悉,该品牌已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8万人,培训3.2万余人,向省内外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千余人,实现了劳务品牌培训与高质量就业的有机衔接。 

  “产业促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带就业。目前来看,‘高陵汽车工匠’劳务品牌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效。”高陵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高陵区将以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大与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技能培训+品牌带动+定向就业”模式,精准匹配供需两端,不断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真正将“高陵汽车工匠”建设成富有地域特色、技能特征、口碑良好的劳务品牌,成为一张促就业、惠民生、助发展的“金名片”。(何阳)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