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万项成果“出原”记 陕西解锁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密码

发稿时间:2025-04-01 16: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如何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两会期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事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而在陕西,一场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实践已然拉开帷幕。 

  2021年3月,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总引擎,总窗口设立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四年来,超万项科技成果从秦创原走出实验室,光子、氢能等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加速崛起。 

西咸新区俯瞰图。西咸新区供图 

  人才破局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破局要先行。2023 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先行先试,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校招共用 “三池一机制” 建设,按照“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思路引才聚才。 

  在具体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打破大学“围墙”,将其人才“蓄水池”向各领域用才主体开放,实现“人才+项目”“项目+ 资金”的精准匹配,助力人才走向产业一线。 

  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脱胎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是一家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其主要研发领域为AMOLED柔性显示屏薄膜封装材料领域。该公司研发团队的重要成员彭展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后来到西安工作。 

  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区外景。西咸新区供图 

  借助于“三池一机制”建设的契机,彭展涛在“校招共用”的模式下,拥有了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的双重身份。 

  “我的科研主要是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而我的人事关系在高校,享受学校教职工的生活保障待遇,这让我能够更安心地搞研发。”彭展涛说,在他看来,“校招共用”的模式考核目标明确,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话语权,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成果转化。 

  校招共用政策推行后,《西安市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企业通过“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截至目前,“三池一机制”“人才池”已引进储备人才105名,“项目池”储备项目36个,“资金池”规模达5000万元。 

  除了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看向科技成果转化一线,还有一群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科技红娘”,他们用实际行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化说:“去年我曾和科技经纪人提过一次,想找机会与一家重要的下游企业对接,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有点难度’,我也就没抱什么希望。不曾想后来科技经纪人为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展示机会。” 

  随着“原”上科技型企业的不断聚集,科技经纪人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专业性持续提升,“科技红娘”们的成长路径日益清晰。越来越多的“科技红娘”将从中受益,获得更多提升和发展的机会,也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解锁“人”的密码,科技成果转化成势见效。2024年,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3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8.4%、56.6%。 

  精准滴灌 科技金融“活水”敲开转化门槛 

  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买水果时可以“先尝后买”一样,在秦创原总窗口,科技成果也可以“先用后付”。 

  2024年初,西咸新区在陕西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实践,鼓励高校院所将科技成果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相关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 

  “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费’的新政策,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4个月就谈成了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合作,相关技术投用后,我们的生产效率有望提升50%。而分期支付的方式,也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武亮介绍。 

  不只是“先使用后付费”,2024年以来,西咸新区推进了多项与科技金融相关的业务。去年年底,西安首单市级科创企业集合贷款落地西咸新区,结合新区本级贴息政策,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不久前,西安市科技局公布的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立项清单中,西咸新区占了17个项目中的12项。据悉,针对科技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各类阻碍,西咸新区打造了百余人的“科技金融顾问”队伍,设立金融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陪伴式融资服务。 

  场景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创新空间 

  在秦创原,技术从不沉睡在实验室。从景区游览到日常出行,从地下到天空,一个又一个“看得见”的场景正在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创新如何真正创造价值? 

  无人机装备检查测试。西咸新区供图 

  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诗经里景区,九识智能公司的无人快递车满电实测续航里程可达140公里,每月能为当地网点节省近8000元的配送成本;在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里,地铁巡检、空地协同物流配送、河道巡检、警用安防和消防救援等5项无人机应用场景集中投用展示。 

  而秦创原的创新裂变,也不断带动陕西全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场景在三秦大地上不断延伸。 

  北上黄土高原,陕西科技大学牛育华团队打造的“苹果面膜”早已为延安金秋的丰收蓄势;南下翻过秦岭,氢能重卡在商洛的砂石运输路上找到了商机;西望咸阳,创新企业将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带来新机遇。东去渭水,光伏、增材制造等产业在“原”上生机勃勃。 

  2024年,陕西省新增广翼智能、陕硬航空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96家,招引国能西北创新基地、长城互联西部基地等项目605个、总投资1594亿元。“三项改革”新20条措施落地实施,试点单位突破200家。(王鹏 王紫薇)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