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探寻三线建设历史 西安建大学子走进816核工程遗址

发稿时间:2025-04-26 13:3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甲子春秋藏岁月,三线精神铸丰碑。以“三线建设”实施60周年为契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寻迹三线”调研团队走进816核工程遗址开展实地考察,历时半年,通过多维度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 

  作为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战略的典型实践,816核工程遗址深藏于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脉的腹地,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程,是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工程。816核工程始建于1966年,经过长达18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拥有10.4万平方米洞体空间、30余公里长的导洞、支洞、隧道和竖井的庞大系统,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备的核军工项目之一。 

816核工程洞体现状。“寻迹三线”调研团队供图 

  “当年在洞里打风钻确实艰苦啊……石头碴子崩得满脸血口子,棉袄里子能拧出水来,可没人喊累叫苦,党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参与建设的老兵李爷爷摩挲着泛黄的工牌回忆。建设者们整整五年没见过太阳,却在黑暗里凿出了光明。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创造了年掘进量21万立方米的纪录,相当于每年开挖一条21公里长的地铁隧道。 

  团队还参观了182县道、核反应堆大厅、中央控制室、通风系统等关键设施,运用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学、美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系统开展遗址调研工作。团队成员与47位参与建设的老兵、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出2万余字口述史资料,为还原工程建设全貌提供了珍贵素材。 

团队成员开展遗址调研工作。“寻迹三线”调研团队供图 

  为让816核工程遗址故事走进更多人视野,扩大社会影响力,团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多元化传播产品:制作纪录片《凿光者》,开发沉浸式数字展览,设计主题文创产品。通过“科技+文化”创新模式,让沉睡多年的工业遗产重新“活起来”,变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源源不断传递精神力量。 

  “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将三线建设者‘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密码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动能。”团队负责人李嘉豪说。下一步,团队计划深化与主流媒体及相关企业的合作,持续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开发“遗产+乡村振兴”“遗产+科普教育”等多元应用场景,并借助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升级遗产保护手段,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理论支撑与创新方案。(李嘉豪 李嘉昕)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