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日前,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东山街社区东公路小区,施工人员正对杂乱线缆进行拉高捆扎,供电公司及通信技术人员协同作业。经过三天集中整治,居民楼外墙上纵横交错的通信线缆已整理成“五线谱”。“现在推开窗就能看到清爽的天空,出门再不用低头避线缆了。”居民刘女士的感受,正是该县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取得的又一民生治理成果。
多部门协同施工作业。龚爱林 摄
原来,在5月9日召开的基层治理协调二次响应现场调度会上,针对东公路小巷存在的线缆低垂、线路老化等隐患,大余县委社会工作部启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供电、移动、电信等8家单位现场认领任务。通过“党建引领+现场攻坚”模式,相关责任单位当场签订整改责任书,制定涵盖施工时序、技术标准的“作战图”,明确5月12日为联合施工日。
“这次整治不是简单的剪线理线。”大余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工作组建立“双线排查”机制:供电部门重点解决11处裸露线路问题,四大通信运营商采用“一缆一策”整治方案,对废弃线路实施入地改造,同时保留必要检修通道。整治期间,社区网格员全程跟进协调,保障87户居民网络、电力使用不受影响。
杂乱线缆捆扎规整。龚爱林 摄
据了解,大余县自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来,已累计解决类似民生问题236件,部门响应时效较以往提升60%。该机制通过建立“三级哨源”分类处置体系,将群众诉求分为应急哨、常规哨、攻坚哨,配套开发“云报到”指挥平台,实现问题发现、任务派送、处置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目前,大余县正将东公路小区治理经验推广至17个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下半年还将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考核评价体系,把部门报到次数、问题解决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推动基层治理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深化转型。(龚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