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人手不够,我们党员一起上”在江西萍乡湘东区东桥镇东桥村,20多名党员带领30多名群众一天之内种下10万棵艾草苗,打响“绿色攻坚”第一枪。这片曾因负债累累被称为“穷沟沟”的土地,如今正以党建引领为发展引擎,串联起艾草种植、劳务输出、资产盘活、土地流转等多元产业链条,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将昔日荒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破局之路:劳务输出闯出增收“新赛道”
“2021年我刚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账户欠款200多万,连办公经费都得赊账。”邓堪虎的回忆揭开了东桥村曾经的困境。转机始于村两委提出的“劳务+产业”破局思路。发展什么产业既无需大量成本,又能快速结算收益?经过思考,村两委决定成立劳务公司,由村集体控股51%,村民以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金额集资占股49%,专门为附近乡村建设输送劳动力。
如今,在东桥镇污水处理厂的沟渠清淤现场、周边村道的硬化工程中,总能看到东桥村劳务队忙碌的身影。“每天工钱15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人。”脱贫户李大叔擦着汗笑着说。仅劳务输出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盘活资源:闲置资产变身“增收密码”
在劳务输出的同时,村两委将目光投向村内“沉睡”的闲置资产。昔日杂草丛生的村小学、零散闲土被整合为标准化租赁场地,村集体投入资金改建成3000平方米标准化新厂房出租给包装厂,不仅每年将增收30万元租金,更让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去湘东街上打工早上6点就要起床挤班车,自厂房建成后到这边来上班,步行10来分钟就到车间了。”应聘到包装厂的女工王姐幸福感写在脸上。
同时,土地流转也让“死资源”变“活资产”。如今,将1000多亩土地统一流转给制种公司,租金从补贴价200元/亩提升至400多元/亩,不仅村民每亩增收200多元,村集体也通过统筹服务一年新增收入10万余元。
艾草经济:荒坡草地铺就“共富路”
“谁能想到这些撂荒多年的山坡还能种出致富苗!”望着刚刚破土的艾草嫩苗,邓堪虎难掩激动。经过科学整治,140亩荒坡草地摇身变为标准化艾草繁育基地。村两委将产业振兴突破口瞄准艾草种植。 “明年端午,经过三轮艾苗培育,我们就真正实现产业循环,到时候村里将为想参与的村民提供免费种苗和技术,大家一起致富!”邓堪虎对未来充满希望。
为保障艾草销路,村里与宜春市硒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产销合作协议,吃下产业发展“定心丸”。“光种不加工,效益要打折扣。” 村两委计划在种植稳定后引入深加工设备,开发艾条等系列产品,通过“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的模式延伸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艾草根系能有效固土,减少水土流失70%,让荒坡变“生态屏障”。目前,已有14户脱贫户在基地稳定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当党建活力融入生态治理、资源盘活、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党群拧成的“一股绳”正推动东桥村在荒坡上书写“绿了山头、美了村庄、富了百姓”的乡村振兴新答卷。(梁敏 叶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