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近日,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以“解码盐碱地丰收密码,感悟大国粮仓使命担当”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田间课堂、深度访谈、产业实践等形式,了解当地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实践队员深入旧城镇仙庄片区的农户家中,展开调查访谈。一位农民讲道:“20世纪80年代,我们用‘挖沟排盐’‘秸秆还田’土办法,一亩地只能收百斤粮;现在有了暗管排盐、耐盐品种,年轻人用无人机打药、北斗导航耕地,这变化做梦都不敢想!”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正是农业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一代代农人、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才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希望田野”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沉甸甸的分量。
实践队员走进旧城镇仙庄片区面花工坊,参与旱碱麦馒头制作、包装全流程。
走进旧城镇仙庄片区面花工坊,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旱碱麦只能卖原粮,现在做成面花馒头,每斤面粉增值1-2元,一个馒头多卖1元。”队员了解到农产品精深加工对提升附加值、带动就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作用。这小小的面花馒头,正是“盐碱地特色农业”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实现价值链跃升的生动缩影,也让大家对科技赋能、品牌打造与产业融合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带队老师在总结此次实践活动时感慨道:“这次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让同学们真切看到了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同时,大家也亲身体会到基层农业工作者的艰辛。”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也纷纷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对盐碱地农业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接下来,他们将系统梳理调研中收集的一手数据、农户反馈和技术应用案例,结合专业知识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分析当前盐碱地开发利用中的痛点与难点,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