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姜文山)阳光透过诊室窗户,在张世新专注的侧脸上镀上一层金边。她正俯身施针,取穴、消毒、落针行云流水,指尖轻捻间,银针已精准入穴。这根不足三寸的银针,在她手中不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传承的纽带、初心的象征。
师者如灯:从“守针”到“悟针”的传承之路
针下如有神,全在功夫深。这句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张世新刻在心底的箴言。作为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手法传承人,她深知针灸绝非简单的机械操作——进针的深度、角度、捻转幅度,哪怕毫厘之差,都可能关乎气血通塞。
在她的诊室里,永远摆着两样“宝贝”:一个是被扎得密密麻麻的练针包,一个是夹着便签、写满批注的古籍。没有病人时,她就边啃《针灸甲乙经》边练手法,指尖在布包上反复起落,直到捻转、提插的力度形成肌肉记忆。“石师说‘此穴非彼穴,性命所系’,这功夫得练到骨子里。”她记得老师冬日施针前必搓热双手,只因“寒邪易从针孔入,医者之手当如春日暖阳”;也见过老师为家境困难的患者减免费用,用行动诠释“大医精诚”。
这种传承不止于技法。跟随石院士研学期间,她不仅掌握了“醒脑开窍”针法的规范量化操作,更承袭了“既重疗效,更重人心”的医者之道。如今,她给患者施针前总会轻声安抚,遇到紧张的患者就先聊几句家常;对经济拮据的病人,也常悄悄减免部分费用。“老师教我的,从来不只是怎么扎针,更是怎么做人。”
针下乾坤:用疗效搭建信任的桥梁
行医十八载,张世新的诊室像个微缩的人间剧场,每个故事都像根银针,细微却极具张力。
30多岁的脑出血偏瘫患者初诊时,声音低沉地问:“医生,我还能走吗?”她用“醒脑开窍”法针刺,配合康复锻炼。从患者脚趾微动,到1个月后家属搀扶挪步,再到3个月后独自走进诊室——当患者笑中带泪说出“把我的赞给你”时,她忽然懂了:医生的成就感,从来都藏在患者的康复里。
还有位22岁的面瘫患者,口歪眼斜困扰了一年,试过多种治疗却收效甚微。年轻姑娘对着镜子掉泪。张世新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一次次调整穴位和手法。当患者终于恢复面容、重新露出笑容时,她由衷感慨:“这根针能治好的不只是病,还有对生活的希望。”
最让她难忘的,是那位因顽固性头痛辗转求医的婆婆。老人初见她时皱着眉:“呦,这么年轻的小大夫。”可经过几次治疗,头痛显著缓解,后来成了她的“铁杆粉丝”。“信任这东西,说起来抽象,其实就藏在一次次精准施针、一天天疼痛减轻里。”张世新说。
传灯不熄:从诊室到课堂的“双向奔赴”
“躺在古籍上睡觉,是对先贤最大的不敬;躺在功劳簿上做梦,是最大的失职。”石院士的教诲,让张世新始终保持着传艺的热忱。
在“一针疗法”培训课堂上,她会让学员触摸自己行针的手部发力:“不是用蛮力,要像弹古琴弦一样,用手腕带动指腹进针。”从课件制作到实操带教,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她常走进社区、老年大学,教老人按揉足三里调理脾胃,讲内关穴缓解心悸的原理:“中医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该在柴米油盐里。”
针对年轻人高发的颈腰椎病,她不仅在治疗时通过影像学检查精准定位、规避风险,还专门录制科普视频,教大家日常护腰护颈的穴位按摩法。遇到想了解减肥埋线的患者,她会耐心解释原理:“蛋白线刺激穴位调节代谢,但得配合饮食运动,可不是‘一埋就瘦’。”她的科普用通俗的话讲解中医逻辑。
她还坚持把公益融入日常。在“中医中药进校园”活动里,她带孩子们认识艾草、辨别穴位,用趣味游戏种下中医的种子;大型义诊中,她总是最早到、最晚走,哪怕推迟午饭也要多帮一个患者。“多学一点、多看一个,说不定就能多解一份疾苦。”
初心如磐:在中医长河里做永远的学生
在位于河北梅奥心血管病医院的张世新的诊室桌上,《石学敏针灸临证集》的书页已被翻得泛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临床心得;《黄帝内经》里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着“今日某患者证型与此对应”。从医十八年,张世新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至少读一小时古籍,再在练针包上练半小时手法。
“石老说‘经典是智慧的源泉,临床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张世新主动学习影像学知识,用“古法针刺+现代诊断”提升疗效。面对越来越多的加号患者,她总不忍拒绝,常说“患者大老远来,是信咱这根针”。
如今,她的患者里有“回头客”带着全家来调理,有年轻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她教过的学员有的开了中医诊所,有的成了社区健康指导员。一根根银针从她手中延伸出去,变成了无数传递中医温度的火种。
采访结束,张世新又回到诊室,为下一位患者施针。阳光里,银针闪着微光。正如她所说:“针灸是老祖宗留下的宝,我这辈子,就想把这根针磨得更亮些。”而这束光,正照亮着中医传承的前路,温暖着无数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