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区赛在西京学院落幕。西京学院供图
中国青年网讯 7月20日下午,为期三天的第八届陕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区赛在西京学院落幕。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京学院在内的陕西22所高校的55支参赛队伍、竞赛委员会领导、评审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陕西土木工程学科的创新与突破。
比赛现场。西京学院供图
本届省赛以“乌篷船模型结构设计与制作”为题,灵感源自绍兴千年非遗技艺,同时紧密结合“双碳”背景下绿色文旅、智慧交通的现实需求。赛题保留了传统舟楫轻巧灵便的特征,要求参赛者优化船体流线、提升抗撞击性能,并兼顾载重与航行效率。这种“传统技艺+现代工程”的融合创新导向,通过“待定参数+现场设计”的赛制,系统考察了同学们对材料性能、结构体系及施工工艺的集成应用能力,全面锤炼了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赛题设置上还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将国家级非遗技艺与现代“双碳”需求、水运场景深度融合,首次将传统舟楫的轻量化、抗撞击与载重—航行平衡问题引入结构竞赛,为竞赛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比赛现场。西京学院供图
面对“船篷模型结构设计”这一兼具力学挑战与美学追求的赛题,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傅少君勉励学子发扬工匠精神,做“心中有图”之创客,成“行中有度”之学者,“要让每个构件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让每个节点诉说严谨与浪漫的交响,让每一个模型都经得起专业评判和实际检验。”
比赛现场。西京学院供图
比赛期间,参赛选手在12小时的现场设计制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与执行力。他们用不足100g的竹–膜结构,完成了960mm船体的流线优化、抗撞与载重—航行平衡的复杂任务。在三级加载测试中,这些模型成功通过了静载、动载、造浪与撞击四项极限考验,充分证明了其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2201班的赵婉婷、吴佳慧、张东团队的作品主体采用镶嵌拼接式结构,船底由1毫米×6毫米与2毫米×5毫米的杆件拼接成的箱型杆镶嵌而成,船头中间部位采用2毫米×5毫米的杆件加强,确保了船体的刚度和稳定性。模型总质量仅为73.7克,却能在三级加载测试中承受高达18公斤的重量,能应对复杂水流和冲击场景,充分体现了“轻质高强”的设计理念。凭借其精湛的设计和制作技艺,该作品荣获陕西省省赛一等奖。
“从模型崩坏到技术突破,从理论推演到实践检验,团队在挫折中深刻理解‘土木工程是责任与安全的守护’,体悟了土木工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深意。”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赵千慧回顾备赛历程时说。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十七届,是教育部、财政部首次联合批准发文的全国性九大学科竞赛资助项目之一。2017年起,赛事实行“省赛—国赛”两级赛制,陕西省赛始终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宗旨,日益成为陕西高校土木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作为陕西省首个承办该赛事的民办高校,近年来,西京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2024年“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16个专业入榜,智能交互专业位列全国第7。一直以来,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境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与中建、中铁、中电建、陕建等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工程造价三个专业上榜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尚磊 张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