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陕西这场活动,为“防沉迷”开出新药方

发稿时间:2025-07-30 21: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 见习记者 张瑶)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5%,28.2%学龄前学生已接触互联网。那么“防沉迷”的关键究竟在于严格管理,还是重在能力养成?7月29日下午3时,陕西这场“筑牢网络防线 护航青春成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活动为“防沉迷”开出新药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防沉迷≠断网

  2025年7月12日,14岁初二女学生刘某某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诊。她持续半个月作息不规律,整日不学习,还渐渐疏远了家人。

  “在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后,我得知了背后的原因:奶奶承担抚养责任、父母离异以及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艳讲述。刘某某初一学业压力加重时,偶然接触到一款“解压小游戏”,指尖一动分数飙升,紧绷神经瞬间松弛。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张海艳进行分享。主办方供图

  “‘孩子手机成瘾’‘孩子不听话’这类问题是家长常见困扰,就像这个案例也只是缩影。”张海艳表示,“家长遇此情况记住三步:一别急着贴“成瘾”“叛逆”标签,否则会推远孩子;二蹲下来倾听,弄清孩子的真实需求;三把快乐拉回现实,多陪孩子活动,用真实笑声取代屏幕刺激。”

  健康网络生态≠单方之责

  “青少年网络沉迷已是世界性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焦虑的一代》中发问: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亚娟以此开篇分享了她的观点。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亚娟进行分享。主办方供图

  李亚娟列出了一串数字: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85亿,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下降,13.6%日均上网超3小时,4.1%存在重度成瘾倾向,近40%青少年睡眠延迟或质量下降,28.9%出现颈椎疼痛、视力疲劳。

  “互联网沉迷的成瘾路径,一是游戏成瘾,二是社交媒体陷阱,三是AI情感操纵。”李亚娟给出几点建议,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纳入课程,开展防沉迷主题教育;家庭可以制定“家庭数字公约”,明确设备使用时段与内容范围;社区要提供安全上网环境,组织线下活动,如运动队、读书会等。

  “唯有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共生网络,才能让青少年从‘被动防沉迷’,转向‘主动择生活’。”李亚娟说。

  会上网≠有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已成为数字时代青少年的必备生存技能,青少年网络素养已不仅是“会上网”这么简单,而是一套包含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数字技能以及信息辨别力、参与式创造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体系。

  “守护青少年清朗网络空间需打破单兵作战模式,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护网络。”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岑予说。

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岑予进行分享。主办方供图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清朗网络更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空间的清朗,离不开青年的积极行动。”王岑予谈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思考:要让每份创作戴上“媒体责任的徽章”,使网络空间筑牢“青春的防火墙”,让孩子们成为“清醒的数字冲浪者”。

  短期管制≠长期治本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青少年生活的当下,网络沉迷的“表象”之下。实则是网络素养缺失的深层危机。“短期管制或许能快速降低沉迷率,但若缺乏内在免疫力,青少年仍可能陷入‘换汤不换药’的沉迷循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宗珍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宗珍作专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刘宗珍提及年龄与媒介的双重拐点,13—14岁是沉迷高发期,14岁占比30.51%,初中生占62.71%,手机沉迷占比96.61%,远超电脑。农村地区沉迷比例高于城市,留守儿童与代际监护是核心风险群体。她表示:“短剧、游戏沉迷极易引发价值观扭曲,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因上网行为争吵,家庭成为‘战场’。”

  学习如何做网络的主人,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一定要识别虚假新闻、网络诈骗,抵御低俗内容、抵制网络暴力,平衡线上娱乐与线下学习。“理性、冷静、认真分析成瘾原因,才是网络沉迷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孩子。”刘宗珍说。

  陕西这场为“防沉迷”开出的“新药方”,说到底,是一场关于理解、引导与共建的实践。当每个环节都不缺位,当“被动防”变成“主动立”,当网络素养成为青少年的“数字铠甲”,那些关于沉迷的焦虑终将被成长的底气取代。如此,方能让每一份青春,都在清朗的网络空间里向阳生长。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