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凌晨4点的梅七线(陕西富平梅家坪至黄陵七里镇线路),铁轨浸在墨色寂静中,54岁的朱志军正猫腰检查防护装备——反光背心拉链是否扣紧、对讲机电量是否充足。作为铁路防护员,这是他坚守岗位的第14年,也是咸铜线(陕西咸阳到铜川线路)、梅七线(陕西富平梅家坪至黄陵七里镇线路)集中修施工启动后的第17个“天窗”。
7月5日起,两条线路的集中修拉开帷幕。每天5点至8点的施工“天窗”期,是朱志军最紧张的时刻,他要紧盯作业区段安全,每10分钟向现场负责人报一次点,守护百余名施工人员的安全。
“防护备品检查完毕,通讯试机正常!”4点40分,他对着对讲机喊话,声音在空旷铁道旁格外清亮。5点整,大机捣固车轰鸣而至,钢轨与道砟的碰撞声划破黎明。朱志军立刻站直身体,左手握黄红信号旗,右手按紧对讲机,目光如雷达般扫视作业区,时刻准备发出指令。
朱志军发布指令中。周祥军供图
7点20分,第13次报点准时响起:“各位防护,施工点还有140分钟。”此时阳光已炙烤铁轨,他的后背被汗水浸透,安全马甲上凝结出白花花的盐渍——这是烈日留下的“勋章”。工友们记得,上个月暴雨天,他把雨衣让给新入职的联络员,自己顶塑料布在雨里站了3小时,对讲机始终清晰传声。
朱志军工作中。周祥军供图
“老朱在,我们干活就像有了‘定海神针’。”副工长晁渊说,防护员是现场的“安全神经中枢”,一丝信号失误都可能酿祸。3小时里,朱志军发出27次指令,行走超1.5万步,相当于绕操场跑18圈。
8点整,朱志军在记录本上工整写下开通命令号,字迹虽带疲惫却透着踏实。晨光铺满铁轨时,他背着防护包往回走,身后大机轰鸣声渐远,钢轨在阳光下泛着安全的金属光泽。
据了解,此次集中修将持续至8月初,有32名像朱志军这样的一线防护员,在每个凌晨的“天窗”里坚守。他们用精准指令和不停歇的脚步,筑牢铁道线的“安全防线”,守护着铁路运输的畅通与平安。(刘晓瑞 任静 周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