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 见习记者 蔺洁丽)“你愿意加入我们的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么?”
“当然啦!”
……
言简意赅的两句话,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折鹏云成为医院“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和大多数成员一样,他加入源于一次次具体细微的触动。
疫情期间,在医院党委的号召下,折鹏云主动递交“请战书”,投身120志愿转运工作。正是在这段特殊的经历,让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党路加看到了折鹏云身上闪耀的志愿者精神,并向他发出了邀请。
这支志愿者服务队,正是西安市第三医院近十年精心培育、不断壮大的公益志愿者队伍。如今,675名心怀热忱的志愿者,共同构成了服务队的中坚力量。
从无名队伍到生命信使:赋予“红细胞”新内涵
2016年,伴随着西安市第三医院建成投入,一支肩负公益使命的志愿服务队也孕育而生。“起初,志愿服务队的主要工作是义诊和健康宣传。”党路加介绍。
作为西安市委、市政府全额出资新建的公立医疗机构,西安市第三医院怀揣着“让健康理念触达更多人”的初心,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打破医院与市民的物理边界,向广大市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
现场义诊。受访者供图
彼时,这支队伍尚是无名之师,却是一股默默奉献的力量。医护人员们带着血压仪、宣传手册,走进社区广场、乡村集市,在临时搭起的义诊台前为居民测血压、讲常识……尽管没有统一的标识,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热忱。
三年后,随着队伍逐渐扩大以及志愿使命的不断加强,这支队伍正式拥有了名字。“红细胞为身体输送氧气,我们为市民传递健康。更重要的是象征着我们这群志愿者如红细胞般生生不息、循环再生的公益生命力。”党路加道出名字的深意。
从“无名队伍”到“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不仅是一个名字的更迭,更是一次使命的升华。近十年的时间里,这支队伍在医院党委的带领下,逐渐构建起“点对点”“面对面”的健康守护网。
“我们不再局限于为市民提供单纯的医疗服务,而是将健康理念、预防意识融入每一次互动中。”正是一次次细致入微的志愿服务,让“红细胞”的生命隐喻在服务队中深深扎根——正如红细胞在人体内不可或缺,这支队伍也已成为市民健康生活中温暖而坚实的存在。
从医院骨干到社会力量:构筑“红细胞”新生态
在西安市第三医院门诊大厅,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或在导医台指引路线,或帮助问诊患者进行线上挂号,或推着轮椅陪患者做检查……他们中,大多数是医院的行政人员。
和很多志愿者服务队不同,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主要由“行政人员+医护人员”构成。在675名核心成员中,行政人员约200人,几乎覆盖了全院行政职工。“在院内,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更多门诊患者寻医导诊,把更多医护人员‘还’给患者,让医疗资源更聚焦于诊疗本身。”而当志愿服务延伸至院外,行政人员和医护人员这样的“黄金组合”也完成了无缝衔接。
“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暖阳行动小分队”队员折鹏云开展入户健康指导。受访者供图
2020年,服务队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敏锐地关注到孤寡老人和双老家庭。“他们中部分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就医,加之特殊时期外出不便,健康保障面临困难。所以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暖阳行动’志愿小分队。”党路加说,行政志愿者深入社区对接排查,精准锁定帮扶对象,医护志愿者则成为行走的“健康卫士”,入户提供专业的疾病检查和健康守护。
截至目前,“暖阳行动”小分队已先后与医院周边9个社区的52户老人建立了“结对联系”,开展上门服务600余次。数据背后,是志愿者们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是“红细胞”们用脚步丈量出的爱心版图,构筑起城市中守望相助的生命新生态。
核心力量之外,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的磁场正悄然吸引着院墙之外汩汩涌动的爱心暖流。每年寒暑假,西北大学的学生周末在门诊协助引导;曾被“暖阳行动”照亮的君逸社区居民,如今自发转身为“编外人员”,帮助志愿者对接服务对象、协调入户时间;一位90后的音乐老师主动在儿科门诊外弹奏钢琴,用音乐抚平孩子们的紧张与恐惧……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涓滴善意,正汇聚成一股蓬勃的社会力量,与院内的“红细胞”同频共振。
“不设边界,只要心怀热忱,就能成为健康与美好的传递者。”这种自发的志愿者精神,早已像红细胞一样,融入了医院的血脉。
从基础服务到人文关怀:激活“红细胞”新价值
在“暖阳行动”的入户探访中,有个细节让党路加记忆犹新。“那天我和折医生去王大叔(化名)家做日常检查,一进门老人就端出冰棒。后来才知道,他早听说折医生特别怕热,特意提前买好存着。”
折鹏云对口帮扶的患者一共有三户,王大叔是其中一家,他患有重型糖尿病,因脚掌切除,行动不便,折鹏云来家里的次数比王大叔去医院的次数都要多。每次来,他都会仔细询问老人的居家状况,反复叮嘱用药注意事项,认真记录身体的细微变化。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恰恰勾勒出“红细胞”服务从基础医疗延伸至人文关怀的深刻转变。
“作为陕西省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西安市第三医院早已将敬老助老融入日常。”从挂号取药的“老年优先”通道,到诊间的无障碍设施,再到门诊志愿者对65岁以上老人的专人导诊,细微处的考量让就医之路更显人文关怀。
西安市第三医院联合灞桥区团委开展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今年,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与留守老人较多的西安市灞桥区建立了志愿服务互助机制,每周前往村组、社区为辖区老人进行疾病诊断,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和健康咨询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派出青年医务骨干志愿者60人次,服务老人万余人。
“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在西安市图书馆地铁站内开展义诊和急救宣教。受访者供图
与西安地铁4号线、8号线及周边公交的合作,也成为传播健康理念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车厢内放置健康宣传资料,乘客在通勤时随手一翻,可能就记住了一个健康知识点。”
这些探索,让“红细胞”的价值不断被激活,志愿者从单纯的“服务提供者”,成为“健康连接者”。从2016年的无名队伍,到荣获陕西省五星志愿服务团体,西安市第三医院“红细胞志愿者服务队”积极诠释着公益最本真的模样:以爱为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