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触摸槐树弹孔疤 听90岁奶奶口述:心跳声比敌人脚步更响

发稿时间:2025-08-08 16: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 八十载悠悠而过,烽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河北传媒学院组织学子深入燕赵大地的多个红色遗址,探寻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七月骄阳似火,但在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时光仿佛被定格。放眼望去,展柜中聂荣臻元帅手写信函字迹模糊,泛黄纸边卷曲。一旁的作战地图上,用铅笔仔细勾画的进攻箭头,依旧清晰可辨。讲解员缓缓抬起手,指向地图上的一个标记:“在这里,军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成功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 学生们瞬间围拢在玻璃柜前,指尖不自觉地贴近玻璃,想要触摸那段真实而又遥远的历史痕迹。 

  参观期间,一名同学久久凝视着一张群众送粮的照片,照片中的大娘面容沧桑,双手粗糙干裂。展柜里,一个军用水壶格外引人注目,它破旧不堪,上面补了又补的痕迹清晰可见。同学的眼中泛起一丝泪光,感慨道:“曾经在课本里读到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眼前的这一切,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冉庄位于保定清苑。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护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这里的地道入口极为隐蔽,仅容一人弯腰侧身进入。在狭窄的地道里,一名同学轻轻抚摸着土壁,心中满是感慨:“储粮室如此狭小,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先辈们究竟是如何坚持长期斗争的呢?这需要何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啊!” 

  地面上,一棵老槐树格外醒目,它饱经沧桑,弹痕累累。一名同学缓缓走到树旁,轻轻抚摸着树干上的疤痕轻声说道:“这些疤痕背后是一段段悲壮的故事。” 讲解员上前解释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树枝的摆动幅度曾是传递敌情的重要暗号。军民们利用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期间,学生们还专门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位90岁老人的口述。老人说道:“当年,我躲在地道里送消息的时候既紧张又兴奋,我的心跳比平时走路的脚步声还要响亮。” 负责拍摄的学生说:“这些亲历者,就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普通人用生命筑起的‘地下长城’,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回校后,学生们将聂帅手写信的影印件、地道锄痕的照片以及老人口述的视频等珍贵素材,精心转化为纪录片的创作源泉。他们还充分发挥创意,设计了“古钟密码”文创书签,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那段历史。一名同学说:“我们的校训是‘传媒是社会的良知’,这次红色寻访让我和同学们有机会用镜头捕捉真实历史,让文物都用自己的纹路开口‘说话’。”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