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8月7日,“大河奔涌万象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来到“中国枣乡”渭南市大荔县。在这里,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正焕发蓬勃生机,而AI机器人采摘冬枣的场景成为最亮眼的注脚。
在绿丰源农场的冬枣大棚里,一场“人机协同”的收获正引人瞩目:初代“蓝侠”AI冬枣采摘机器人伸出灵巧的机械臂,探入繁茂枝叶间,搭载的精密视觉系统如“火眼金睛”般精准锁定红润饱满的冬枣——它能通过智能算法清晰分辨青绿未熟与成熟果实,即便是藏在叶片缝隙中的鲜果也绝不“漏网”。紧接着,机器人的柔性夹爪轻轻收拢,接触果实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稳稳抓取又不造成挤压损伤,短短8秒便完成一次采摘,将鲜果轻柔送入收集筐。
AI冬枣采摘机器人。张丁婕 摄
“没想到农业也能这么高科技!”围观的采访团成员纷纷惊叹。这不仅是技术的精彩展示,更是大荔冬枣产业升级的鲜活缩影。传感器“辨青红”的精准度和机械臂的稳定抓取,解决了传统采摘靠经验、易损耗的难题,让冬枣采摘实现了“成熟果实不遗漏、未熟果实不误摘”的标准化作业,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全国冬枣最佳优生区,大荔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与显著昼夜温差孕育出这颗“金果子”。历经二十余年技术革新,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设施农业广泛应用,让冬枣上市期从5月持续至10月,实现从“冬枣”向“夏枣”的跨越。
“冬枣采摘机器人的试验应用,标志着产业向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说,机器人不仅解决了高温采摘的艰辛,更能降本增效,让果农腾出手来深耕深加工和电商销售。
如今,电商成为冬枣直达消费者的高速通道。绿丰源农场直播间里,主播热情推介,工作人员依订单严选打包。据农场电商负责人于鹏飞介绍,优质冬枣通过直播远销港澳及东南亚,为农民增收添新力。
绿丰源农场的直播间。张丁婕 摄
从零散种植到42万亩全国最大冬枣基地,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大荔冬枣构建起“小冬枣、全链条、大产业”模式,品牌价值达67.34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子”。(张丁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