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盛夏时节,古城西安暑气正浓。当家长们为孩子暑期看护问题犯难时,团陕西省西安市委联合西安市委社会部、市妇联,联动高校与社区,以“爱心托管”为笔,组织3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安市352个社区(村),为1.2万余名青少年送去多元服务,绘就了一幅“七彩假期”的温情画卷,用青春力量回应民生关切。
精准服务:从社区难题到青春助力
“我们社区下辖4个小区、共4394户7700余人,其中少年儿童占比达到了8.4%,假期看护曾是大难题。”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春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高宇坦言。社区所探索出“暖邻小当家”暑期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着人力有限的难题,而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带来了新的转机。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开设兴趣班与作业辅导班。团陕西省西安市委供图
2025年暑假,22名大学生分批入驻春和社区,面向6至14岁孩子开设兴趣班与作业辅导班,带来游泳、口才等多类课程。以丰富形式破解看护难题,获家长一致认可。课程内容丰富、突破代际交流屏障、形式活泼多样,成为社区暑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亮点。
据悉,共青团西安市委以“1个信息化平台+1支骨干团队+5大课程体系+4级保障”的创新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匹配高校资源与社区需求,依托“志愿汇”发布社区服务点各类需求信息,重点面向大学生“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群体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这些举措使不少大学生可以就近就便参与“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在发挥特长中,充实了社区服务力量,实现了自身价值。
资源整合:多元合力织密服务网络
“这种原理被应用在汽车后视镜、潜望镜等平时我们能接触到的物质中,它就是‘光的反射’。”7月23日,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东大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科普实验课上,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志愿者范易鹭、张佳睿正进行课程服务,助力孩子们了解科学知识。作为“童心港湾 暖心助学”社会实践团成员,这是他们第二年参与社区“七彩假期”活动。
科普实验课上志愿者参与课程服务。团陕西省西安市委供图
东大街社区骊山街道东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魏改介绍,目前,临潼区辖区内高校实践团队,通过常态化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与社区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式的服务模式。今年,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14支志愿服务团队的140个志愿者所参与的“七彩假期”活动已覆盖5个街道14个社区,通过作业答疑、非遗文化体验课、科普实验课等形式,累计服务400余名青少年。
据共青团西安市委相关工作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七彩假期”暑期志愿服务在全市的活动范围,从2024年的168个社区(村)扩至352个,服务点延伸至“老旧”小区、工会驿站等,依托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妇女之家、驻地企业职工之家等阵地开设爱心托管班,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利用。
长效品牌:从暑期陪伴到双向成长
“这是科技馆的‘硬科技’,太酷了!”7月12日,西安市高陵区泾渭路社区的20余名“小葵花”在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下,走进西安科技馆研学。据泾渭路社区副主任李海媛介绍,该社区为拆迁安置小区,居民主要为附近村的安置回迁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此前,这里的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暑期生活曾较单调。
大学生志愿者带领青少年走进西安科技馆研学。团陕西省西安市委供图
今年,18名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志愿者及暑期返乡社区大学生志愿者,携手非遗传承人、辖区消防救援站等单位,将服务从200平方米的社区阵地扩展到研学场所,志愿服务涵盖科技探索、文化传承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志愿者已连续参与“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结对+接力”的服务模式,以及线上辅导、温情连线等方式,延长了服务周期,实现假期后的长期陪伴。
与此同时,社区还为志愿者提供了必要的保险、餐饮、休息区等保障,解决了大家在志愿服务中的实际困难,让“青春”与“童心”双向奔赴。
暑去秋来,“大学生”与“小学生”将在新学期回归课堂,而这个“七彩假期”已成为彼此温暖的回忆。它不仅解了家庭燃眉之急,更彰显了青年在社会治理中的担当,让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的蝉鸣中,听见了青春最清澈的回响。(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