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姜文山)木槌敲击紫铜的脆响回荡在工坊内,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善钧正用錾刀在壶身嵌刻东巴文字。“茶甑虽小,五脏俱全——放炭、盛水、出灰,六分钟沸茶。”他托起巴掌大的铜器,这是将纳西传统茶具微缩的创新之作。在丽江积善手工铜艺传承有限公司,这项跨越六代人的技艺正成为连接多民族文化的桥梁。
非遗传承人和善钧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姜文山 摄
冷锤传薪:从濒危技艺到融合载体
17岁随父学艺的和善钧,曾亲历纳西铜锁工艺濒临失传的危机。1995年,他徒步赴白沙镇拜师学艺,终将这项婚嫁必备的技艺抢救传承。三十余载耕耘,他不仅复原传统,更创新出内嵌丝工艺的《云印壶》——区别于北京景泰蓝的表面焊接,独创“倒槽嵌丝”技法,让东巴文字在铜胎上流光溢彩。
展柜里,1.3米高的《东巴铜鼎》以纯手工锻打替代青铜铸造,旁侧《石榴·同心》茶器錾刻藏八宝、暗八仙等多民族纹样。“各民族纹样在铜器上交融,恰如石榴籽紧紧相拥。”和善钧抚过茶器上交融的图案。
来自广州的一家三口体验制作一个简单的器皿。姜文山 摄
无界传承:研学工坊架起文化桥梁
工坊研学区内,8岁孩童在技师指导下锻打铜勺。“不论地域民族,想学免费教!”和善钧的12名徒弟中,既有本土纳西青年,也有广州、长沙的汉族学员。市级传承人赵琪军正指导彝族学徒錾刻七星飘带纹:“纳西的飘带纹样,与彝族银饰的云纹异曲同工。”
2025年前五个月,超700人次在此体验沉浸式制铜。游客经半小时讲解,可制作汤勺、茶漏等实用器。“深度旅游让更多人愿花时间理解文化。”和善钧感慨。研学架上,日本游客制作的铜勺与北京学生锻打的茶漏并置——铜器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无声语言”。
实用新生:传统器皿的当代蜕变
“方器之难,十圆不及一方。”和善钧举起棱角分明的《方喜壶》。这类创新器型虽费时(全手工壶需8~16天),但通过模具冲压等现代辅助工艺,公司开发出亲民线产品。传统祭祀用的《东巴铜鼎》化身案头香器《焚香三事》,大型茶甑微缩为便携茶具——实用化转型让纳西铜器走进现代生活。
在抖音直播间,錾刻火花的实况吸引万人围观;小红书里,学徒记录“倒槽嵌丝”工序获同行惊叹。当北京订单的《称心如意》壶(壶架镌刻东巴文“天地”)与上海客订的融合纹样铜盘同期发货,传统技艺已在市场流通中实现“活态传承”。
铜光映照:从技艺传承到心灵相通
暮色漫过白沙古镇,研学少年们举着新锻的铜勺走过青石板。工坊内,和善钧将冷却的云纹壶对光端详,壶口沿镶嵌的七星飘带纹泛着温润光泽——这项纳西族特有的纹样,如今已融入多民族元素的创新作品中。
“三十年前,铜锁工艺差点被时光掩埋;而今,它已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载体。”这位第六代传人轻抚《石榴·同心》上的纹样。当藏式八宝纹与纳西飘带纹在铜胎上相拥,当不同民族的学徒共执一柄木槌,铜器叮当的敲击声,正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