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见习记者 张瑶 记者 张亚云)推开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忙碌而有序的诊疗场景。从晨光初露到暮色渐沉,李贵斌主任医师的日常总是在倾听与沟通中展开。二十余年光阴荏苒,在这间诊室里,他陪伴无数患者走出身心交瘁的困境,见证他们重焕生活生机。
当“压力山大”“emo”成为流行语,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心理的“小波澜”可能引发身体的“大风暴”。带着对心身疾病的诸多疑问,我们走近李贵斌医生,听他讲述20余年心身守护路上的所见所感。
“心身医学科是研究‘人’的学科”
一位甘肃的初中女孩,攥着书包带站在校门口,额头上的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腹部开始隐隐作痛。两年间,莫名低烧与腹痛总在踏入校门前准时“报到”。她的母亲是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带着她辗转多地做检查,化验单叠成堆,却始终找不到低烧腹痛的病因。直到有人提醒:“如果你实在查不出来,或许该去看看精神心理方面。”
这个故事至今让李贵斌印象深刻,也成了如今他常常提起的“心身医学入门课”。
“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往往越是神秘的东西,越勾着人想探究。” 正是这份好奇心,让他当年一头扎进了心身医学科的大门。只是起初,他的目光和多数人一样,更多落在精神分裂症这类重性精神疾病上。“那时候社会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关注度高,发病率也显眼,反而对心身疾病这类‘隐形问题’有些忽略。”
李贵斌为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直到遇见越来越多查不出病因的患者,他才慢慢看清:健康从来不是生理和心理二选一的单选题。他总爱用“人”字打比方:“一撇一捺互相撑着,少了哪一笔,‘人’字都立不住。这一撇可以看作生理,一捺就是心理,两者缺了谁都不行。”
这位初中女孩学习拔尖,却被父母对于分数的期待和老师树立的“优秀标杆”压得喘不过气。过度焦虑如藤蔓缠绕,最终化作低烧和腹痛——这是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李贵斌记得,第一次和女孩聊天时,她攥着衣角小声说:怕考砸让妈妈失望,怕同学议论“名不副实”。经过药物、心理疏导加上家庭干预,女孩的低烧渐渐退了,如今已顺利升入高中。
“走在心身医学这条路上越久,越觉得是在靠近人本身。”他常常这样感慨。现在,他致力于培育现代、新型的心身医学科医疗服务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不但要有良好的医德、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和熟练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科学,不能只简单地看“病”,而要更好地服务“得病的人”。
“既然生理会生病,那心理亦然”
“要是把各个医学学科比作珍珠项链,心身医学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线。”李贵斌常这样跟人解释。过去大家总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忽略了它们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
“很多人不觉得是心理出了问题,甚至怕别人说矫情。”他见过太多讳疾忌医的患者,身体的不舒服明明真实存在,却总被归结为“最近事儿多、压力大”,直到身体的警报响得越来越急。
一位瘦骨嶙峋的大学生初次就诊,挽起衣袖,纹身下深浅不一的疤痕在灯光下刺眼。这是李贵斌第一次见到这个大学生时的场景。此前,她常因身体不适吞服过量药物,或通过自残寻求解脱。极端厌食让她形销骨立,诊断指向重度抑郁症。
雪上加霜的是家人的不解。囿于认知局限,父母难以体会她的痛苦,认为“学生好好上学就行了,哪有那么多愁肠”。李贵斌太熟悉这种论调,深知这种不理解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伤人。
后来李贵斌与团队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先用药物干预稳住起伏的情绪,保证她的安全,再通过心理治疗帮她梳理那些说不出口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团队接触了她的父母,纠正父母对“抑郁就是想太多”的错误认知,一点点为他们进行心身医学知识的科普。如今,这位大学生的手臂上没再添新的疤痕,她的父母也能够正视孩子在疾病中的痛苦,陪着她来治疗。
李贵斌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受访者供图
“有时患者本人前来,背负的却是几人、一个家庭乃至几个家庭的‘大包袱’。”李贵斌说,心身医学科就是要做到釜底抽薪找病因。他要求团队注重“个体化”:心理因素占主导的,就多用心理治疗搭起新的认知框架;躯体症状明显的,就用药物先稳住“生理的天平”,再配上中医调理、神经调控等“帮手”。
李贵斌说,他见过很多人困在“该不该承认痛苦”的纠结里,所以总忍不住多叮嘱几句:“疼就是疼,难受就是难受,无关矫情。如同身体会感冒,心理也会。及时治疗,无须羞耻。”
“我希望患者重新恢复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我跟患者最好的结局,就是往后互不打扰。”李贵斌笑着说。
所谓“互不打扰”,其实是最好的消息,往往代表患者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不再有心身疾病的困扰,学生回归了课堂认真学习,职工回归了职场好好工作。这是治疗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当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再次来到诊室,把一本自撰的书放在诊桌上时,李贵斌对这场重逢倍感意外。“李医生你看,这是我自驾去旅游时拍的风景,这是我自己写的诗和散文……”她翻着册子,手指划过自己记下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记录。
老人送的纪念册就放在李贵斌的书架上,每每翻动其中的内容,他都觉得非常感动。在那本书中,李贵斌看到了她与疾病共处的释然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了这位老人对团队陪伴她走过这么些年的认可。“我体会到了作为医生最好的成就感,这些比任何成果都动人。”李贵斌说。
心身医学科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今,作为陕西省睡眠医学联盟及陕西省发作性睡病协作组成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首批认定的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李贵斌所在的心身医学科正以更系统的学科支撑、更整合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从生理到心理的全维度照护。未来,他计划推动心身医学理念更深入地与其他学科融合,通过学术平台或者媒体等,去输出一些更规范化的科学健康知识,让“身心同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治愈一个人是能够挽救一个家庭的,我对心身医学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回想年轻时的自己,李贵斌总忍不住在心里叹一句:“那时候应该快快成长,眼界更宽阔一些,就能够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人,理解健康。”
岁月让遗憾沉淀为通透。他仍守在诊室,怀抱“初见之心”迎接每位推门者,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独一无二。“能在他们的身心迷雾中点亮一盏灯,便是这份职业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