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9月9日从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陕西税务系统已助力15.27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贷款1257.47亿元,资金规模同比增长10.45%。同时,有559.1万户(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享受减免税费超百亿元。
这份亮眼成绩,在陕北榆林、关中西安、陕南安康三地落地生根,催生出特色养殖突围、外向型农业崛起、碳基产业集聚的鲜活实践,推动形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大中小规模企业竞相发展、良性互动、规范提升的良好局面,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三秦动能。
“蝎”式突围:纳税信用激活乡村经济动能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榆林市吴堡县,曾因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渠道狭窄,致使当地特色养殖企业步履维艰。三年前,吴堡县树利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简陋养殖棚温湿度失控导致蝎群存活率不足40%,急需的恒温设备改造因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贷,中药材市场波动又让80万元干蝎积压成山。
这家试图以“土特产”撬动乡村经济的小微企业开始积极“自救”。凭借着过往的诚信纳税记录,企业通过当地税务部门联合农商银行为其开辟的贷款绿色通道,在48小时内及时获得100万元信用贷款,既解了设备升级的燃眉之急,更让企业迈出标准化生产的关键一步。
如今的树利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税务部门“申报预警、政策预警、融资预警”三项机制的护航下,已建成恒温蝎业基地,年处理蝎子能力同比上涨70%,开发出蝎毒粉剂、养生蝎酒等多元产品,更将标准化技术复制到12家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8万元。
“对小微企业而言,无需厚重资产背书,仅凭诚信纳税的记录就能获得金融支持,这正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生动体现。”陕西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突围”的核心,在于“纳税信用”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抵押物依赖”。在乡村经济版图中,每个坚守诚信的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而税务与金融的协同,正为这份公平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金果”丝路:诚信纳税撑起外向型农业脊梁
关中平原腹地的西安市周至县,是占据全球七分之一猕猴桃种植面积的“中国猕猴桃之乡”。在秦岭北麓的沃土上,陕西真涛果业有限公司年出口量突破3000吨,产品直达俄罗斯、尼泊尔等国的商超,将一颗猕猴桃打造成“一带一路”上的“金名片”。
四年蝉联A级纳税人,成为真涛果业闯荡国际市场的“信誉通行证”。当收购季遭遇资金缺口时,企业凭借这份纳税信用,顺利申请到1000万元低息信用贷款,缓解了现金流压力。此外,企业还独创“五证合一”核验法:农户土地确权证、身份证、收购合同、过磅单、入库单缺一不可,确保收购端“票据齐全、当日入账”。正是凭借着规范的品控体系与良好的税务记录,面对俄罗斯超市50页的验收标准,企业50多条货柜仅产生1000美元退货,成功打开海外市场。如今,真涛果业建成3500平方米标准化包装车间,引进全自动分拣线日处理150吨猕猴桃,更以“企业+农户”模式带动200余户村民就业,间接惠及千余人。
周至的实践充分印证着: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坚守诚信纳税、规范经营,不仅能帮企业守住合规底线,更将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发展优势,让企业“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碳基”跃迁:信用赋能培育产业链新生态
穿越秦岭,抵达陕南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阴县,这里的碳基新材料产业正在实现从“单点发展”到“链状集聚”的跨越。安康市顺祥炭素有限公司与安康太伦新材料有限公司,从地方企业成长为服务国家电投、五矿集团等央企的供应商,成为汉阴碳基产业的“链主企业”。
“人无信则不立,企无信则难存”,这是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王伦军始终坚守的理念。两家企业连续多年保持纳税信用A级,2019年以来顺祥炭素享受税费减免579万余元,太伦新材料自2021年成立以来减免税费1144万余元——这些政策红利,不仅减轻了企业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流慢的压力,更让“诚信纳税”成为看得见的收益。当太伦新材料面临资金难题时,在当地税务部门的协助下,通过农村商业银行争取到250万元授信,将纳税信用直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如今,汉阴的碳基产业已形成“龙头带动、梯队发展”的生态:链主企业凭借诚信纳税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进而带动上下游企业规范经营,形成“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的行业氛围。这种“信用赋能”模式,不仅让陕南的工业产业链行稳致远,更证明即使在欠发达地区,只要依托制度创新激活信用价值,就能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黄土高原的养殖棚、关中平原的猕猴桃分拣线、秦巴山间的炭素车间……陕西三地的案例虽分属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却勾勒出共同的逻辑。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周宇认为,以“纳税信用”为核心纽带,税务部门精准落实优惠政策、深化“银税互动”,既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合规烦”的痛点,又构建了“信用为王、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当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当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找到发展支点,共同汇聚成经济增长的磅礴动能。(吕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