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近日,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开学现场,18岁新生刘洪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刘洪基来自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坞埠村,其父亲刘生敏已瘫痪4年且生活无法自理。为兼顾学业与照料父亲,他将父亲一同接到距家数百公里的大学。这一幕,让在场师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坚韧与担当。
特别的“上大学”,救护车护送的报到路
刘生敏2010年摔伤致腰椎受损,2021年术后彻底瘫痪。此前当地养老院愿免费接收其父亲,刘宏基却坚决拒绝:“我最懂父亲的身体和习惯,守在他身边才放心。”
在救护车的护送下,刘洪基带着父亲前往大学报到。赣州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保障安全,当地政府协调救护车护送,医护人员每半小时监测刘生敏生命指标,专业设备随时待命。抵达南昌后,刘宏基小心抱起父亲,住进学校协助租好的出租屋,顺利安顿。这是一趟特殊的护送之旅,少年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孝心。
不抛弃不放弃,少年用坚韧扛起一个家
面对当地免费养老院的邀约与邻里的劝说,18岁的江西少年刘洪基毅然选择带着瘫痪父亲赴南昌上大学。这份“执拗”背后,是四年如一日的照料与深植于心的父子情深。
早在刘洪基初二时,其父亲病情恶化,家中拮据想放弃治疗。他坚持送父就医,并在数月陪护中学会插导尿管,此后自行操作每月省下两百多元。这场陪护虽影响中考,但他从未后悔,坚信努力能圆大学梦。
刘洪基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赣州蓉江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专三年,刘洪基的生活被学业与照料父亲的琐事填满,却始终坚持亲自照顾父亲。这份坚韧源于他坎坷的家境,幼时父母离异,四岁时父亲因摔伤逐渐丧失行动能力,便刻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2021年,父亲确诊脊髓蛛网膜粘连,术后彻底瘫痪,家中积蓄也因此耗尽,曾一度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我不能没有你”,刘洪基的一番劝说,终于让父亲重燃了活下去的希望。
“他的时间要掰着用”,南康中专教师石小燕说。凭借这份坚持,刘洪基以“三校生”身份考出539分、年级第8名的成绩,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取。面对“谁照顾父亲”的难题,他早已下定决心:“这是我的责任,要带着爸爸上大学。”
多方温暖托举,一路爱的“接力护航”
为解刘宏基的后顾之忧,坞埠村村支书龙忠军帮其办理了每年2万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依托“五类人员”医疗保障政策,其父医疗报销比例达90%,加上低保、特困补助等,父子俩每月总收入超3000元,“政府兜底,生活没啥大问题”。
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资助学杂费并筹备上学物品。赣州医院派救护车护送父子赴校,学校则协助刘宏基在校区附近以800元租下一室一厅住房,老师还贴心购置生活用品,让他倍感温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针对性制定成长帮扶方案,兼顾其学业与照护需求。如今,作为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新生的刘宏基精神焕发,对未来充满期许:“照顾好父亲,学好专业技能。”
18岁的刘宏基面对未知的大学与需贴身照料的瘫痪父亲,他毅然选择带父求学。父子是亲人更是战友,这份深沉亲情支撑彼此走过风雨。更动人的是爱心的传递,政府政策兜底、学校精准帮扶、志愿者热心援手,织就一张温暖的托举之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