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 轰鸣的机器奏响生产的交响,交错的管线输送着工业的血脉。在特种设备高度集中的动力车间,安全生产既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更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与底线。
作为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旬阳卷烟厂安全员,黎杨寿之始终步履匆匆、眼神专注,时而俯身细察运行,时而严谨提醒规范操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事亲力亲为的扎实行动,成为车间里敏锐而可靠的“安全哨兵”,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黎杨寿之正在检查锅炉燃烧监测器。杜世希 摄
“守护员”的成长之路?
“守护车间六十号人、几十台设备的安全,责任实在太重了。”2022年,成为车间安全员的那一刻,黎杨寿之既激动又忐忑。首次独立开展安全检查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
该从哪里开始?设备参数正常吗?操作是否合规?他手持检查表走进车间,看着穿梭忙碌的同事和高速运转的设备,无数疑问涌上心头,那一刻,他深切体会到“本领恐慌”,并下定决心,“要跟自己较真到底。”
从此,黎杨寿之开启了自我锤炼之路。他每天提早一小时到岗,揣着《动力车间设备安全管理手册》对照实物一点点琢磨,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关键风险点。遇到困惑难题,他追着技术骨干虚心请教,回家后还继续研读视频,边学边记,半年下来,笔记堆起了厚厚几大本。?
与此同时,黎杨寿之主动加入工厂应急演练策划,凭借所学优化了车间“锅炉超压”“管道泄漏”等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流程,细化岗位分工,制作出简明易懂的应急处置视频。他还自学安全法规,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安全员王晓萍跑现场、学检查,把车间的每台设备、每条管线、每道工序都摸得门儿清。
“现在的他,像变了个人,以前有点腼腆,现在讲起安全头头是道,眼里有光。”同事王道兵这样评价道。
2025年8月,得知将代表工厂参加公司首届安全技能技术比武大赛,黎杨寿之斗志满满。备赛期间,他把车间当成“课堂”,把设备当作“教材”,苦读安全规程和故障指南,整合线上课程构建知识体系。在他看来:“这不仅是比赛,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凭借坚强的韧劲,他将所有努力沉淀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沉稳的应变能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安全守护员。
“放不下”的责任使命?
“自从当了安全员,我连睡觉都要把手机放在枕边。”这句话背后,是黎杨寿无数个难以安枕的日夜。对他而言,安全从来没有“8小时之外”,而是一份全天候的牵挂。
2023年8月底,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遭遇狂风暴雨。这类极端天气极易引发电网波动,甚至突发断电。深夜,睡梦中的黎杨寿被惊醒,第一反应就是:“车间楼顶的冷却设备和配电柜不能有事!”
没有丝毫犹豫,他披上衣服冒雨冲入厂区。积水没过脚踝,雨水浸透裤脚,他却一步未停。赶到现场后,他迅速攀上楼顶,仔细检查防护罩是否牢固、接口是否渗水。随后又奔向配电柜,借着微弱的光线,一遍遍排查线路和元件,直到确认一切正常,才终于松了口气。
事后,同事问他,明明当晚有人值班,何必还要冒雨赶来?他语气朴实却坚定:“那样的雨夜,没到现场亲眼确认,我根本睡不着。”
在日常工作中,黎杨寿从不“走过场”。他总结出一套“听、闻、摸、感”的组合巡检法:听设备运转声音、闻有无异常气味、摸外壳温度变化、感震动频率波动,任何细微异常都难逃他的眼睛。
一次周一综合检查,在换热站配电柜前,黎杨寿之的目光敏锐地锁定第五排右端的一个指示灯亮度异常。修理工起初不以为意,直至拆开接线,才发现导线接头已有褐色氧化痕迹。“电流通过氧化层时,会产生额外电阻,导致供电不足,亮度就会变暗。”简简单单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也再次印证了他对安全的责任与专业。
“践行者”的扎实足迹?
“干好安全,靠的是走心。”这句话是黎杨寿之始终坚守的工作信条。
2024年,车间引进新压缩机,从旧设备拆除到新设备调试,黎杨寿之始终扎根一线。旧设备拆除首日,施工队刚进场,他便手持安全规程逐一核实:“师傅,请出示一下动火作业证,我们必须确保在有效期内才能施工。”
新设备焊接阶段,他捧着厚厚的资料反复研读,反复向厂家确认,每一个细节都被他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杜绝潜在风险。那些日子,他常常加班到深夜,对着安全方案反复推敲。最终,新压缩机顺利完成调试,发出平稳的运转声。他轻轻翻动着写满标注的方案,欣慰地说:“这下可以放心了。”
2025年初夏,车间开展污水系统检修作业——这是一项高风险任务。黎杨寿提前制定了详尽的作业方案。当天一早,他就来到现场,认真检测空气质量、检查通风情况,确认所有指标合格后,才允许作业人员进入。这种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信任。
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执着,让黎杨寿之稳稳站上了陕西中烟安全技能技术比武大赛的最高领奖台。手中的荣誉证书沉甸甸,但他更加清醒与笃定,这份荣誉不仅是肯定,更意味着一份责任——守护好工厂的“动力心脏”,让每一台设备安全运转、生产平稳有序。(钟洁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