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西安高新区:打造多彩劳动课 点亮学生成长底色

发稿时间:2022-05-22 16: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5月22日电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践行新时代“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西安高新区各个学校多措并举,探索多元化的劳动课程,为学生成长助力。

  非遗搭台 让学生感受国粹美好  

  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近期,著名剪纸名师朱丹红走进西安高新区第五学校的课堂,为孩子们指导剪纸艺术。学校老师陈丽丽介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情趣,孩子们的作品在校园里展示,既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营造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剪纸作品展示。西安高新区第五学校供图

  在西安高新区第五学校里,扇艺作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扇艺”课程上,孩子们在了解古今中外扇子历史的过程中,被各种不同风格的扇艺精品所折服。动手体验环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相互配合,认真制作,当一把把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纸扇跃然手上,满满的成就感也在孩子们的脸上浮现。

  “劳动教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陈丽丽讲到,学校还开展了花馍制作、石头画、科技小制作等不同门类的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因材施教  让学生关注生命的成长  

  “作为新建校,劳动教育在我们学校实际上早已铺开。”西安高新区第十五小学教研室陈志玮介绍,在城区开展劳动教育,尤其像农业劳动教育,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关键。

  “孩子还处于一二年级,年龄比较小,经过多次研究,我们特意尝试无土栽培的方式开展农业劳动教育。”陈志玮讲道,与普通种植相比,无土栽培可以排除天气、病虫害等对植物的影响,让孩子们的体力活相对少一些,但又能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变化,关注生命的成长。

 

学生观察无土栽培的蔬菜生长情况。西安高新区第十五小学供图

  随着无土栽培的开展,高新十五小持续总结经验,精准把握低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学生兴趣,适合学生参与的劳动课程。现如今,木工、刺绣、烘焙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学校接连开展。

  从劳动教育课到校园时装秀  

  在西安高新区第十二小学,“垃圾分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宝贝”,这个概念现如今已经深入到高新十二小每个师生的心中。在垃圾分类刚开始,学校便积极地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卫士在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很多学生也化身志愿者投身净化校园的绿色行动中。“除了促进校园垃圾减量外,孩子们还常常收集辨别身边的各种材料,不仅进行分类,有的还能变废为宝。”学校副校长程旭光介绍。

 

校园“时装秀”。西安高新区第十二小学供图

  纸箱、易拉罐等平常随处可见的废品,在高新十二小的劳动课堂上却有了大变样,程旭光讲到,“学生将这些不起眼的材料进行精心处理,有的做成了饰品,有的做成了衣服,应有尽有。”在指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校还举办了一场别样的“时装秀”,孩子们编织出各式各样的衣服并一一展示,赢得老师和家长的连连点赞。

  让劳动教育跟着时代起舞  

  “劳动教育不仅要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培养科技思维。”在西安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老师张唯唯的社团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专业的电学知识,还能自己动手,用焊锡、松香、斜口钳、螺丝刀等工具,将各种电子元件组装成一个蓝牙音箱。

 

学生实验蓝牙音箱。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供图

  张唯唯介绍,电学是初中物理中较为抽象的模块,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抓住学生对实用性知识感兴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能让孩子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张唯唯老师的蓝牙音箱制作社团一经推出,就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目前,社团中的学生已经娴熟掌握了蓝牙音箱的制作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学生加入,科技思维的种子也在劳动工具的来回操作中,埋在了学生的内心。

 

学生体验包饺子。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二小学供图

  据了解,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教育资源,认定一批包括现代农业生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劳动制作、艺术加工、现代工业生产、科技研究等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网络,探索形成了以STEAM课程、国粹课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的劳动教育社团,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启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新征程。(王璐)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