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书写大时代中的平凡英雄 吕铮作品《打击队》研讨会举办

发稿时间:2023-12-02 19: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日电 11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四期”——吕铮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本次会议主要以吕铮小说新作《打击队》为研讨对象,邀请了二十余位学者、评论家、作家参会。 

  吕铮,警察、作家、编剧、词曲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北京作协会员,北京音协会员。曾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小说作品连续五次获得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打击队》主要描写因意外破获大案被特招入警的昔日辅警邰晓阳,被分配到小满派出所打击队工作,打击队以合力对罪恶重拳出击。追捕、甄别、谋略、担当,这是一名小警察的开挂逆袭之路,更是大时代热血正义的浩然之歌。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表示,吕铮的作品以公安战线上发生的人和故事为基本叙事背景,书中公安战线打击罪犯的情节非常生动精彩,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吕铮最大的特点就是跳出了类型小说的窠臼,写出了内在文学性。 

  《打击队》首发在《人民文学》2023年第一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用“正”“常”“人”三个字来评价这部小说。他说,“正”是对社会生活的正视,即生活的复杂性没有丢掉,又写出了社会的正面,充满了理想气质的叙述;“常”是写出了人生的常态和社会的常态,充满了社会的细节,揭示了人生和社会的常理;“人”是写出了人情、人心和人味,小说中人物为人处世的“局气”,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性格的弱点,但并不影响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吕铮也把自身性格当中最有温度、最有光彩的那一面放在了书里。”施战军说。 

  《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表示,吕铮在公安题材上的深耕和取得的成绩,不单是因为他长期生活战斗在公安一线,能让他完成这些题材的文学转化,背后其实包含着巨大心智劳动,乃至艰难、困难需要克服。一方面,他不能重复公安文学创作领域前辈作家不可重复的道路,需要自己探寻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面对这些年公安题材阅读场域、场景的变化,再去创作更有难度。徐晨亮认为,《打击队》代表着吕铮自我突破新的成果,这是一部读起来非常有热血感的作品。从正面角度书写当下生活,更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吕铮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知名作家、评论家张策谈到,吕铮的创作与公安职业密不可分,公安职业成就了吕铮的创作成就,同时他的创作实践又助力提升了公安文学现在整体的创作水平。“他突破了类型小说的窠臼,作品有浩然正气,笔下的故事把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进行了认真剪裁、虚构、提高,叙述语言由北京方言和公安行话融汇,最可贵的是继承了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许多优良传统。”张策说。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诗人杨锦认为,吕铮的创作量非常大,十余部长篇小说部部都是力作,创作成果是可喜的。吕铮也影视方面也颇有建树,《三叉戟》等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小说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读者看到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表示,《打击队》勾勒了当下公安完整的生态,并这种生态下沉到了特别有烟火气的层面。“公安创作经常面临一组矛盾,对正面的、光明的书写,对人性、社会的探寻。”梁振华说,吕铮在处理人性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包括用案件穿越展现心中那抹光明的时候非常用力,能够把用文学探究人性的力量和心向光明、心向正义的诉求放在一起。 

  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主任、知名公安作家聂虹影讲到,吕铮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很容易走进去,很难走出去。小说有极强的代入感,令她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现实感的小说和小说的现实感交相呼应,让人感觉所有的主人公都是亲人,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就站在自己面前,带着灵魂和心底的精神信仰执着坚定地站在那儿,守护着一份理想和情怀。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吕铮的小说处处可见理想信念的闪光。一方面吕铮把这些发言都完美地融合在情节和语境当中,一方面不惜写主人公的缺点、世俗的一面,从而张扬了闪光点。“他的写作技术特别好,不仅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技巧,也运用了影视作品、新媒体种种其他的技术。”丛治辰认为,《打击队》最后的结尾特别精彩,平衡了处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既实现了传奇性,又实现了可信性。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认为,《打击队》是一个行业小说,主人公阳光邰晓阳的形象可以对标《阿甘正传》里面阿甘的形象,虽然笨重但有一种韧性,“他的小说写出了对于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同时也以此写了人、社会、人生,使这部小说不那么简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讲到,吕铮的作品写出了人民性、时代性,让读者回到了警察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打击队》真正达到了写生活、写人物的同时具备了可信的价值感,他贴着人心写,在专业性和英雄气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均衡。他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改编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学中公安文学的重大性和重大意义以及无限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评论家傅逸尘表示,公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吕铮的《打击队》在技术层面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整体架构都很结实;各种对抗性的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因素结合的非常好,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有自己的前史,现实性与历史感的结合、日常经验与极端经验的结合、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结合、浪漫主义情怀与书写底层现实的视角的结合都非常圆融;同时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暖的、阳光的、向上的精神,崇高和英雄的价值意义贯穿始终,尽管会涉及社会阴暗面,但最后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温暖、人情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程旸谈到,《打击队》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小说在书写大时代下的平凡英雄。他们不是边缘化题材作家笔下那些游魂般的小人物,而是凡俗日常生活中的传奇人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吕铮运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真实可信地记录下了基层民警生活中面对的那些艰险与无奈,为读者讲述了这些平凡又伟大的基层警察们波澜壮阔的奋斗人生,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份职业的崇高与不易。 

  “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是孤勇者。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孤勇中把笃定的信念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打击队》作者吕铮说,在整个讨论中也看透了自己未来写作的方向。(张颖)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