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宜宾之变:这些年,通讯的那些事儿

发稿时间:2018-08-29 13:2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成都829日电(记者 隆敏 叶心怡 通讯员 喻熹) 

  还记得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吗? 

  还记得那段书信满天飞的日子吗? 

  还记得那时的手摇电话是什么样子吗? 

  还记得使用BB机、大哥大的年代吗? 

  还记得…… 

  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通讯方式和通讯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90后、00后出生的人来说,手摇电话、BB机、大哥大……都是一些遥远的名词,但是对于70后、80后来说并不遥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那些年通讯工具的那些事儿。 

  这个牌子的BB机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喻体群供图) 

  一台BB机承载着一代人的时光记忆。喻体群供图 

  关键词:手摇电话 老邮差 公车  

  今年70岁的杜老是四川宜宾县电信局的退休工人,回忆起刚刚上班时的日子,那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邮电还没有分家,1965年,我刚开始上班时,在永远(现宜宾县白花镇境内)当邮差,为6个村送信。”杜老说,当时交通不便,他每三天去一个村送一次信,只能步行,走山路、跃田坎、跨河沟是家常便饭。到了20世纪70年代,来往地通了毛公路(碎石路),单位给他配了公车(就是传说中的绿色皮带有“邮政”字样的自行车),他便开始骑车送信,一晃又是好几年。 

  “有一次,我骑车从永远到黎明(现白花镇境内)送信,结果返程时,车子坏掉了,我只能推着自行车回住处,折腾了大半天。”杜老说,虽然很苦,但能够替人们传递信件、传递信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杜老做邮递员送信的同时,“手摇电话”也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在乡里,私人是没有手摇电话的,只有政府、学校、公社才有,并且有分机和总机之分。”20世纪90年代初,杜老被调到了宜宾县永兴镇上班,他说,那时永兴有一台总机,例如永兴粮站(分机)要打给宜宾县粮食局,首先永兴粮站得拨通永兴总机,由永兴总机联通宜宾县总机,再由宜宾县总机连通宜宾县粮食局,这时,双方才能通上话。 

  “整个过程顺利的话,需要两分钟左右。那时,永兴到宜宾县总机只有三条线路,只能是三通电话同时接通。”杜老说,如果有第四个打电话的,就需要有人先挂了电话才能打进去。 

  肖正瑞丈夫的BB机还能显示时间。(肖正瑞供图) 

  肖正瑞丈夫的BB机还能显示时间。肖正瑞供图 

  关键词:腰间传呼机 手中“大哥大 ” 

  20世纪90年代,传呼机开始进入多数宜宾人的生活。传呼机只能单向接收讯息,每收一条信息文字不能过长,信息最后自动附带寻呼人的电话号码,被寻呼人需要另找电话进行回拨。 

  回想寻呼机,犹如隔世;但有怀旧情节的人依然会想起自己的寻呼机和它曾经带来的喜怒哀乐,有些人甚至至今依旧珍藏着它们。 

  今年40多岁的肖正瑞和丈夫在1998年的时候,两人凑了好几个月的工资,买了家里的第一部传呼机。 

  “当时,我在宜宾县观音镇上班,老公在合什乡上班,传呼机都是给老公用。”肖正瑞回忆,那时给老公发的最多的一条消息便是7个字——今晚回家吃饭不?老公看到信息后,会找个座机给她回拨电话。 

  “留言不能留多了,那些信息现在都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20年过去了,肖正瑞依然保留着那部传呼机,前几日,记者采访她时,她拿出了这个“老古董”,重新打开开机键,还能看到它在闪灯,夫妻俩很是兴奋,肖正瑞的老公还拿起传呼机别在腰间拍起照来。 

  在寻呼机兴起不久,出现了另一种更能代表财富的通讯工具“大哥大”手机。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哥大”上市后,每部价格在9000多元,成为“土豪们”的象征。于是,“腰别传呼机,手捧大哥大”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形象写照。 

  “很多年前,爸爸单位给他配了一个‘大哥大’,真的很大,也很重。”市民胡女士家中也还保留着这个珍贵的“大哥大”,前几日,她翻箱倒柜找出了这个大号手机,掂量了一下,称其大概有一斤重。 

  珍藏版“大哥大”。(胡洁 摄) 

  珍藏版“大哥大”。胡女士供图 

  “那个时候‘大哥大’放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每次放在家里时,我们都心惊胆战的,害怕被偷。”胡女士说,每次用“大哥大”打电话的时候,都要扯出来一根天线寻找信号,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滑稽。 

  肖正瑞将家人使用过的手机都保留了下来,她认为里面包含了家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肖正瑞 供图) 

  肖正瑞将家人使用过的手机都保留了下来,她认为里面包含了家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肖正瑞供图 

  关键词:小灵通 IC电话卡  

  “大哥大”的出现,注定了手机是寻呼机时代的终结者。但早期昂贵的手机通话费用,给了寻呼机最后的生存机会。在手机与寻呼机和平共处的几年,双方优势互补:寻呼机依旧是首选的个人联系方式,使用手机只是省去了满街寻找固定电话进行回复的麻烦。随着时代的进步,没过多久,手机便“扼杀”了寻呼机。 

  2000年左右,“小灵通”(小灵通是一种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2011全部退市)成为一些家长对付孩子的“杀手锏”。 

  你用过这样的翻盖机么?(肖正瑞供图) 

  你用过这样的翻盖机么?肖正瑞供图 

  “零几年的时候,女儿还在读初中,她想要一个小灵通,我就告诉她,只要她中考考上500分,就买一个奖励她。”肖正瑞完全没想到,谁知道这一个奖励方案一出,女儿为了它开始主动学习、发奋读书,经常熬夜看书,让她休息了她还悄悄学。“最后经过努力,她中考考了590分左右,远超过了我给她定的目标,自然也得到了她想要的小灵通。”十多年过去了,肖正瑞保留着女儿的小灵通,她说,那是她为了实现自己目标努力奋斗的一个见证物,很珍贵。 

  小灵通、大灵通、公共电话亭……对于80后来说,总有一段难忘校园回忆。 

  特别扛摔的神机。(网友“KK”供图) 

  特别抗摔的神机。网友“KK” 供图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没有手机,联系别人只能打公共电话。”80后网友“mou”说,由于不习惯高中生活的孤单,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就会跑到校园的公共电话亭中给哥哥打电话,一打便是半个小时,一年下来,存了厚厚一叠电话卡。“mou”回忆,那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就300元左右,打电话就要用好几十元,但她很怀念那段时光。 

  渐渐地,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必需品,棒棒机、翻盖机、滑盖机、手写机、半触屏机、全触屏机、智能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不同时代的通讯工具象征。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聊天软件产生,成为人们互相联系、交流沟通的主要通道。 

  肖正瑞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我们用大哥大,那个时候很时髦,现在又不一样了,以前联系都是打电话、发短信,一个月电话费都要很多,现在完全变了,都是发微信,直接视频,只要有WIFI都不花钱,看新闻也方便,不看电视也知道天下事,这个变化真的是太大了,以前是从来不敢想的,说完,她便拿着手机翻起了手机相册:以前照相机贵,买不起,你看,我现在手机一拍就好,还简单,多好的! 

  微信图片_20180828154922 

  智能手机浏览网页。叶心怡 摄 

  2018年,随处可见的是人们手中各种品牌的智能手机,曾一度的热词“低头族”也因其而起,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着这样的速度,下一步,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责任编辑:zyy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加载更多新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