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港珠澳大桥通车 “世界超级工程”背后的长安大学人

发稿时间:2018-10-25 15: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25日电(记者 高琦)烟波浩淼的伶仃洋海域,自古就是海上交通要道;也因其海面宽阔、入海口水急浪高,而成为现代交通建设的一大难题。而今,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桥已经横卧在这片水面之上,如一条蜿蜒辗转的巨龙一般,连接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它就是港珠澳大桥。 

2013.08.07一航津泰4000吨起重船完成墩台吊装。长安大学供图 

  港珠澳跨海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前后历时15年,在这期间长安大学人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难题的技术攻关,为2013.08.07 一航津泰4000吨起重船完成墩台吊装。长安大学供图攀登世界工程领域高峰贡献“长安大学力量”,让中国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长安大学部分参与港珠澳大桥的校友合影。长安大学供图 

  优秀校友云集 为大桥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长安大学充分发挥公路桥梁隧道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多项技术难题攻关,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长安大学优秀校友的身影。从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到港珠澳大桥前期规划设计论证专家、施工中沉管隧道项目技术专家、中交公路规划院副院长徐国平,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高星林,到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塔“海豚塔”的设计负责人文锋,从桥面铺装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杨东来,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三地联合办公室负责人门小雄,无论是总体规划、前期施工方案制定还是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环保等各个环节,到处都有长安大学优秀校友的创新智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也凝聚了他们忘我的付出与深厚的情感。 

  据悉,长安大学共有六个科研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科技攻关。沙爱民、陈华鑫教授团队承担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关键技术”研究;王元庆教授团队,承担大桥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实践后评价专题研究;刘健新、李加武教授团队,承担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通航孔桥梁(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结构抗风性能试验专题研究;杨志强教授团队,承担岛隧工程深水深槽长距离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测控技术研究;谢永利教授团队,承担“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基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贺拴海教授团队,承担青州航道桥主桥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及控制研究。 

  无论是总体规划、前期施工方案制定,还是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环保等各个环节,到处都有长安大学优秀校友的创新和智慧。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长安大学供图 

  制定世界一流标准的“总导演”与团队 

  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界超级工程”背后,有一位技术总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一道道桥梁史上的难关被攻克,一个个奇迹被创造。他就是长安大学杰出校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苏权科。 

  出生于陕西岐山的苏权科在1985年考入原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研究生。毕业时,他婉拒了当地企业的高薪挽留,选择了广东省交通科研所。“我是学桥梁的,之所以选择广东,是觉得这里地处沿海,江多河多,修桥的机会也多。”他说。 

  几十年间,苏权科一直以桥梁为伴,主持、参与了汕头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多个重大桥梁建设工程。2004年起,苏权科担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成立后担任总工程师。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相伴的十四年里,苏权科始终记得当初踏足伶仃洋时,心中的愿望:在这里造一座桥。 

  经过研究论证,他们为这座桥制定了三个建设标准: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研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确定了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四化”建设原则,有力地确保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所形成的技术标准、研发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多项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于国内外其他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中国标准” 有力地推向了世界。 

段国钦(右一)现场检查。长安大学供图 

  段国钦:把一件很庞大的事情 分解成一件件具体的事 

  港珠澳大桥不仅在工程设计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也在管理和环境保护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HSE总监兼任安全环保部部长段国钦表示,安全环保部负责的工作,是整个项目建设期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管理,以及整个通航保障工作。港珠澳大桥建设前期,这个项目在水上安全、环保以及整个安全管理方面有非常大的瓶颈,难度非常大。经过论证,他们借鉴了石油石化系统HSE管理理念,并将理念融到项目中去。同时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效果良好,保证了“白海豚不搬家”这一建设目标。 

  长安大学老师带领团队负责该项目的评价工作,也是HSE管理实践后的评价和报告。这个报告全面地反映这个项目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交通行业或者是大型的基建工程更好地推行“环境优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作出贡献。 

  自1951年建校之日起,长安大学就一直致力于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公路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付出了智慧与汗水。 

桥面铺装。长安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zyy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加载更多新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