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撒拉族教师马建新:让教育充满爱的温度

发稿时间:2019-05-07 10: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宁5月7日电(见习记者 梁秀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形容母亲的《游子吟》,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职业中学,孩子们形容的不是他们的母亲,而是他们的撒拉族老师马建新。近日,本网记者赴据西宁170公里外的循化县,对马建新和他的学生们进行了独家采访。

  马建新的家在一个叫塔沙坡的小山村,山顶上就是青海知名的孟达天池。因为来自农村,所以他更加能够体会农村孩子的喜怒哀乐,用心、用爱去教育自己的学生。

课堂上细心指导孩子们绘画。梁秀芬 摄

  为了响应国家“控辍保学”的政策,循化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青海省试点学校。为改善“弃学、辍学、退学”现象,学校专门成立了“控辍保学”小组,马建新担任17级幼师专业班的班主任,全班34名学生全是女孩子。经历生活的压力后,孩子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忐忑和不安。

  “关怀教育”法是马建新对亲自带的班级制定的方法。从孩子们迈进校门的第一步开始负责,他亲自领着孩子们去报到、住宿、安排饮食,从住宿的冷暖到女生的特殊需要,作为班主任,他尽量做到事无巨细。

  “宿舍的被褥薄了,老师怕我们冷,自己出钱给我们买被褥;班里的同学生病了,老师自己花钱帮忙住院治疗,出院后,无论如何也不让学生还钱;宿舍里时不时会收到老师送来的红糖;经济困难的同学连吃饭问题都是马老师花钱解决的。”幼教班的同学们一提起马建新,原本活跃的气氛,慢慢安静下来,几乎每一名学生都能讲一段和马老师之间的暖心故事。

  “有次食堂没有饭了,老师给了我二十块钱让我去吃饭。我没有回家的路费……”16岁的撒拉族女孩马玉兰已是泣不成声,同学马桂花替她讲了她和老师之间的故事:“马玉兰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只有爸爸和弟弟两个亲人,她非常要强也很独立,因为没钱,大夏天一个人背着书包走了五公里回家。马老师做了家访后,经常会私底下问她这个星期要不要回家,给她车费。”

马建新的学生一个个快乐又自信。王开忠摄

  “一人一校”的那两年,马建新承担四个年级的课程,紧凑的课程表让年轻的小伙子开始感到浮躁和空虚。在这抬头只有山的时间里,他开始接触钢笔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他不断从教育案例中汲取经验,从心理上研究青少年的成长所需,通过“关怀教育”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成为她们亦师亦友的“亲人”。

马老师的学生们动不动会有这样的聚餐。 梁秀芬 摄

  人们常说,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下乡劳动,马建新因一直都有的腰椎问题,在劳动时用力过猛倒在田间,随即,他被紧急送往循化县中藏医院。

  学生们自发跑到医院,站在走廊里不愿意离开。“医院的医护人员不让我们进去看,我们就想着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了,眼泪就控制不住了。”提及此事,有名学生话音还未落已经开始哽咽,身边的其他同学也默默流眼泪。

  马建新说,“当时,我躺在病床上听到了走廊里的哭声,心酸和欣慰一起碰撞,医生不让我出去,孩子们一直在哭。等我忍着痛走出病房,看到走廊里站满了我的学生,她们用哭花的脸望着我又跳又笑地喊着‘老师活过来了,老师活过来了’。不感动是假的,我就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学生韩月在采访时说“老师回来后其实腰也没有好,有一次上课时实在是腰疼的不行了,就躺在讲台上讲课。老师说就算倒下也要倒在讲台上,就算死也要带出最优秀的学生。”

  在循化县职业学校采访时,老师们都跟我们推荐马建新老师,说马建新老师就是学校的宝贝。我们还了解到,最近学校举办文艺演出,马建新班里的学生几乎包揽了全部奖项。

  有人说,老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通过对马建新老师的采访,我们更加感觉到了这个职业的伟大。祝愿马老师桃李满天下。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