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岳长平:“泥腿子”掌舵林科所 搞科研就要接地气

发稿时间:2020-12-03 15: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许昌12月3日电 在花都鄢陵,有一个靠果树栽培育种和写论文出名的“泥腿子”“土专家”,他以农民身份当上鄢陵县林业科研所所长;他精心培育的优质杂果树苗被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市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岳长平。 

  

 “泥腿子”岳长平。王威 摄 

  1963年,岳长平出生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西许村,因家里穷困,高中毕业时,连5角钱的毕业证钱也掏不起,成了没有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因为穷,高考落榜后,我不得不打消复读的念头,决心学习果树育苗栽培技术,土里刨金改变穷貌。” 

  1982年,岳长平开始从事嫁接育苗等果树栽培。“边搞育苗边撰写论文是我一开始就坚持的习惯。当时有人说我这个穷孩子应该赶快想法子挣钱吃饭,整天闷头撰写论文投稿,是想‘土鸡变成金凤凰’。” 

  “起初,我只是简单论述某一种果树的育苗、嫁接等栽培技术,后来积累的经验多了,就开始正儿八经撰写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篇论文都有论点、论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及结论,分别投给《林业科技通讯》《河南林业》等国家和省级期刊。”  

  1988年,岳长平撰写的论文《柿树劈接技术》第一次在《河南林业》刊发,在果树育苗栽培界引起轰动,质疑声不攻自破。 

  

岳长平讲述田间科研故事。王威 摄 

  真正让岳长平“土鸡变成金凤凰”的,不单单是论文,而是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果树杂交良种技术。 

  1987年,岳长平从外地引进一个桃树新品种,因为桃子甜,能卖好价钱。1990年,岳长平一路打听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学习这种桃树的育苗栽培技术,并在这里认识左清源,命运由此改变。 

  “左老师到鄢陵指导桃树栽培技术,我就主动给他打下手。左老师听说我就是那个爱写论文的小伙子,并且看我学习用心也很勤快,就有意向我传授桃树杂交育种方法。”岳长平说,左老师用心教,自己刻苦学,把取花粉、取雄需要的步骤、方法、技巧和时机熟记于心,逐步掌握了桃树杂交育种技术。 

  

岳长平正在研究的杂交小麦种子。张香丽 摄 

  随着技能的不断提升,岳长平又先后学习掌握了多种果树杂交育种技术,撰写论文更是一发难收,连续在全国和省级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林业专家、果树栽培技术能手。 

  由于科技成果多次获得县、市、省级奖励,在林业科研方面作出一定贡献,1995年,岳长平被推荐到河南农业大学林学系花卉园艺专业脱产学习2年。快要毕业时,鄢陵县林业局通知岳长平参加竞聘林科所所长。 

  “一听说‘泥腿子’也能竞聘县林科所所长,我心动了。”思来想去,岳长平决定放弃毕业考试,回乡参加竞聘,凭着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新岗位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更多科技成果。 

  两年的大学没有白上,岳长平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竞聘会上演讲、答辩,最终一鸣惊人,当上了所长。 

  

岳长平观察小麦种子。张香丽 摄 

  上任之初,林科所的状况让岳长平有点儿心凉:围墙倒塌,职工宿舍破烂不堪,各自为战的职工别说出科研成果,就连糊口都成了问题。林科所虽然破败,但技术和人才基本没有流失,等于财富还在。 

  20多年来,岳长平带领林科所,先后完成科技成果10项,开发名优特新品种20多个,每年出圃各种小杂果苗达500万棵,产品远销新疆、山西、北京、陕西、河北、辽宁等地,年创效益50多万元。 

  岳长平获得了众多科技成果,带活了曾经陷入困境的林科所,也给自己挣下“土专家”的名号。 

  “我当了25年的林科所所长,但一直没找到当官的感觉,身上的土味却越来越浓。”为啥?岳长平说,“搞果树育苗栽培就是天天在地里搞实验,与土坷垃打交道,浑身上下难免沾土。我本来就是地道的农民,无论穿着西装革履还是土衣布鞋,我都是土味十足。但是我不怕‘土’,我觉得越‘土’才越接地气。” 

  “我这几十年做的事,在很多‘聪明人’看来是犯傻,但我认为,用这样的方式搞科研、帮农民不是犯傻,而是做好事。虽然我个人的年收入少了很多,但看到林科所活了,职工有钱了,附近的农民富了,咱也从一个‘泥腿子’当上大工匠,心里真高兴!” 

  近年来,岳长平坚持在鄢陵县域内向林农推介优良新品种,免费传授繁育实用技术,累计培训人员2.5万人,鄢陵县西许村及周邻发展成为远近闻名果木繁育基地,累计繁育良种苗木12亿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26亿元。(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