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芦永军:用匠心为中国冶炼铸造加点料

发稿时间:2020-12-04 14: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漯河12月4日电 “创新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像烧开水一样,我所做的只有70度,前面还有一个100度的沸点等着我呢。”看着自己研发的磷铁、硫铁等明星产品,芦永军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芦永军讲解研发的新材料。王威 摄 

  从一名国企下岗职工一步步成长为国产铸造冶炼辅助材料研发的带头人,30多年来,芦永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研发团队孜孜以求地向行业技术高地迈进,使企业成为除渣剂等行业标准制定、用创新创造打破了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数次改写和刷新了国产铸造冶炼辅助材料研发纪录,先后被评为漯河市劳动模范、漯河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漯河工匠、第三届中原大工匠、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1986年7月,芦永军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临颍县磷肥厂,从事设备维护工作。在维护一台热风炉时他发现,由于热风炉设计温度只有100摄氏度,使得钙镁磷肥生产吨焦耗能大、效率低,如果适当增加入炉风温,就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产生了改进热风炉的想法。 

    

  芦永军查看文件记录。王威 摄 

  但让想法变为做法并非易事,芦永军买来钢铁冶炼、磷肥生产与工艺、窑炉设计等方面的一大摞书籍,一边充电一边对照着热风炉的设计构造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使入炉风温逐步提高到400摄氏度,钙镁磷肥生产吨焦耗能则降低40公斤,‘改进型热风炉’正式投入使用后,每年节能降耗达500万元以上。” 

  也是这次尝试,让芦永军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1998年,芦永军成了一名下岗职工。面对再就业选择,他坚持发挥技术特长,带领30多工友筹集资金成立临颍县颍北冶炼厂,利用黄磷副产品生产铸造用磷铁产品,开启了创业路。由于技术过关,企业当年就实现经营收入160万元。 

  尝到技术的甜头,芦永军带头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充电,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研发能力,生产的磷铁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在技能提升过程中,他还找到并确定一种新的磷铁及其制备方法,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芦永军在生产一线。张香丽 摄 

  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和客户需求细化,他还带队开发了高镍磷铁、低钛磷铁、磷铁微粉等系列产品,产品应用领域也由单一的铸造拓展到电工钢、防腐涂料、金属切割工具等冶金、化工领域,产品先后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国家。 

  通过创新发展,民营小厂办成了以新材料生产研发为主的科技型、出口型企业,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 

  在主持研发生产的铸造辅助材料中,除渣剂是一个主要产品。在冶炼铸造中,该产品对铁水除渣起决定性作用,其效果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而在该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生产之前,芦永军曾长期代理销售国外除渣剂,每次看到那些外文字母他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我们自己也能够生产这样的产品,在包装上标注‘中国制造’并附上中文说明书,那该有多好。” 

  2006年,芦永军组建技术研发团队,下决心实现除渣剂的国产化。面对技术上了空白,他带领技术团队从原料入手,一次一次进行配比试验,在上千次的实验中,逐步掌握了除渣剂研制核心技术。经过一年昼夜不停的攻关,终于生产出铸造用除渣剂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芦永军和团队研发的其他材料。张香丽 摄 

  “该项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在除渣剂研发生产领域没有核心技术的不利局面。”芦永军说,国产除渣剂替代进口产品后,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减少了我国铸造企业的进口成本。2016年,这项技术发明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名不见经传,到行业领军,再到成为河南省冶铸辅料工程研究中心和磷铁、硫铁、除渣剂行业标准制定企业,芦永军用30多年的匠心坚守,实现了为中国冶炼铸造加好料,让中国冶炼铸造企业辅助材料生产研发具有国际话语权。(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