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油田里“炼”出来的工匠朱一斌:坚持创新38年 我从未满足

发稿时间:2020-12-09 13: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南阳12月9日电“之所以坚持创新38年,就是觉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实实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谈到坚持创新的动力,朱一斌这样解释。 

  

油田里“炼”出来的工匠朱一斌。王威 摄 

  朱一斌是中国石化河南油田采油测试首席技师。从1983年参加工作开始创新,已经坚持创新38年。38年来,他先后研制改进井下工具、测试仪器、测试投捞、打捞工具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国家级QC成果1项、部级QC成果3项、局级QC成果7项,科技进步成果奖50余项,填补了65项国内注水技术、测试技术、测试仪器和测试工具的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创新成果使测试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累计为河南油田减少油水井作业5000余井次,创效上亿元。他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石油石化系统“百名技术革新能手”“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1983年,朱一斌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油田一个采油队,作了一名采油测试工。采油测试的工作主要是投捞掉到井下的如拇指般粗细的各类工具,它的工作对象都在几千米深的油井下。对测试队员来说,“投捞器”就像战士手中的武器,武器落后,后面的所有工作程序都会落后。 

  

朱一斌向采访团介绍日常工作。王威 摄 

  在双441井和同事投捞拔水嘴时,朱一斌发现同事们投捞一口注水井的投拔水嘴,需要操作16趟,耗时三四天。看同事们累得筋疲力尽的样子,便萌生了研制一个好用省时的投捞工具的想法。他尝试了多种方案,但是一直未能突破,但他心里的坎却一直没过去。只有要空,他就揣摩研制新的工具。 

  1995年,朱一斌偶然看到一块亮晶晶的强磁铁,在拿起的一瞬间,强磁铁把他手边的一块铁吸了过来,他的手被挤出了血泡,他一下子有了灵感:何不利用磁铁强吸引力的原理,研制新的投捞工具呢? 

  返回单位后,他趁热打铁,绘制图纸,找厂家定制强磁铁。3个月后,新型的投捞工具终于诞生了。在现场一应用还真灵,测试作业效率直接提高了一倍。 

  这次成功坚定了朱一斌创新的信心。随着河南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发阶段,井下状况日益复杂。之前研制的工具也解决了不了新问题。于是,朱一斌根据井况不断改进研制工具,一个投捞工具,他连续改进38年,研制出了一系列打捞工具,使投捞工具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采油测试工进行测试。王威 摄 

  解决投捞工具难的问题时,朱一斌还积极关注测试作业过程中的其他问题。河南油田已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很多油井需要通过注水提升产量,仅分层注水井就500多口。由于水在井下结垢后,导致许多测试工具下到井下就被卡住,无法顺利进行测试作业。每个月都会有20至30口井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必须研制出除垢工具,否则企业该影响多少产量呀。”朱一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花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他研制出了除垢工具,成功解决了分注井井下工具测试遇阻的难题,避免了大批分注井的作业。后来,他有持续改进提升除垢工具,衍生出系列除垢工具。截至目前,累计成功除垢2000余井次,避免1000多井次的作业。 

  38年来,朱一斌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扑在钻研测试仪器、井下工具上。对所有井下工具和测试仪器,他都了如指掌。他的徒弟吴锋说:“我师傅就是测试行业的专家,所有测试仪器和工具的构造、原理都在他的脑海里,问到什么,他都能立即清楚地说明他的功能。” 

  38年来,朱一斌共研制改进的100多个工具解决了影响产量的棘手问题上万个。他依旧不满足。攻关安全环保的井口测试配套工艺技术、井下射流恒流堵塞和流压、流量测试验封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等创新工作已经成为他的新目标。 

  作为采油测试领域的领头人,朱一斌一直有个目标,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培养出更多高技能的采油测试工。 

  2005年,河南油田被中石化指定为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培训基地。他负责并参与了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操作技能项目的培训以及考评鉴定工作。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圆满完成了5期中石化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培训工作。看着一批批员工提升了技能,朱一斌乐在心里,笑在脸上。 

  2018年5月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朱一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已经为河南油田培养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3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朱一斌所在的河南油田测试2队被中石化指定为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实训基地,累计为中石化各油田培养采油测试工技师、高级技师144名,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采油测试工技师的摇篮。(张香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