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见证油区十年发展

发稿时间:2022-10-12 13: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12日电 秋风猎猎,站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地93-91井组的烽火台上览视,鲜红的抽油机坐落在山峦之间,矗立的井架点缀着现代化油田的繁忙生产图景。 

  从“古榆树”下的临时办公点,到“五下六上”的艰辛勘探,从2012年到2022年,“姬塬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持续撼动地下这块“硬石头”,长庆油田“建设西部大庆”的征程上,连续十一年稳产300万吨。 

  十年弹指一挥间,但足以让小苗成为树,也足以让年轻人成为硬脊梁。他们一路成长,见证着姬塬油田的发展壮大,也感受到了油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耿15井区的井区长张五峰。宋妍摄 

  张五峰:油田给了我成长机遇 

  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耿15井区的井区长张五峰2008年入职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驻井工、站长、安全员、副井区长,到如今的井区长,十四年的工作历程,是对采油五厂每一重要阶段发展的最好见证。 

  看着如今平整有序的井场和值班室、厨房里电视、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张五峰感慨颇多:“刚来时我们住过石膏房,那时候最怕下雨,床上放着盆子接着,等雨停了,有时候还能在破损的天花板上看见天上的‘星星’。” 

  除了石膏房,张五峰还住过彩钢房。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是油区海拔最高的地方,有时候山下下着雨,山上却飘着雪。“冬天最冷的时候,值班室一个电暖气都不顶事,衣服挂在外面,不到五分钟就冻成了冰甲。” 

  从刚来时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井区长,张五峰把脚步深深地扎在油田,一步一个脚印,从思想到行动都实现了完美的蜕变,“刚来时心里还毛躁,总想找个人聊天,现在心里平静多了。有时候看着周围的群山,一想到自己在黄土塬深处为祖国献石油,心里就很自豪。”张五峰说。 

耿15井区的党支部书记杨睿。宋妍摄 

  杨睿:吃这点苦不算什么 

  戴着眼镜的杨睿,脸庞有些黑红,2012年入职采油五厂,到今年刚好10年。 

  提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说印象最深的除了山上的冷,还有山上的风。“这里一年只刮两场风,但一场风就能刮半年。”幽默的话语间,透露的也是切身感受,“有一年冬天下雪了,我们出去保路,风力有着八九级,人被吹得站不稳,路边的树有的也被拦腰斩断了。” 

  从青涩小伙成长为如今井区党支部的带头人,杨睿在充分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还处处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雨雪特殊天气,他经常带着党员突击队踏着泥泞巡线,“冬天最冷的时候,感觉耳朵都要冻掉了,但跟老一辈石油人相比,我们吃这点苦不算什么”。 

  顺着杨睿的记忆,从面对山高风大、孤独寒冷的工作环境的不适,到如今对采油五厂的充分归属感的建立,十年磨砺,也是十年见证:“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们井站员工的住宿条件好了,员工休假也正常了,油田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综合组吴义贺。宋妍摄 

  吴义贺:山上的草绿多了 

  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吴义贺目前在马家山东采油作业区综合组工作。2008年到采油五厂参加工作的他,现在已经有了14年的工作经历。 

  “记得刚分来时,那时候是10月份,天气已经凉了,但因为井上才投产,我们住的彩钢房连电也没有。就这样坚持了几天,终于来电了,才用上了取暖设备。”今年36岁的他,油田一线工作经验丰富,谈起这十年来油田发展的变迁,思绪万千。 

  “油田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我最深的感触还是油区变绿了。”站在井场上,吴义贺手指着井组对面的山峦说,“我们刚来时,山很秃,走半天都见不到一棵树,现在你看山上的树多了、草绿了,雨水也多了,油区生态环境在变好!” 

  欣欣向荣的绿色发展气息源于采油五厂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型,作为基层员工,吴义贺既是发展成果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我们作业区每年都要组织栽树,这些松树、槐树都是我们一年又一年栽下的。”在吴义贺看来,除了助力产油,井场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是他和众多油区兄弟的重要建设成果。(李莉)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