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25岁“老把式”王艺鑫:精耕黑土地 让村民腰包更鼓

发稿时间:2024-10-26 10: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张亚云 实习生 谭慧瑶 许文静 申玉萍 钱燕琳)金秋10月,正是黑土地上大豆收获的季节。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25岁的王艺鑫一边指挥大型收割机按照地块收获粮食一边捏碎豆荚查看大豆的饱满程度,“今年豆粒更大,肯定丰收了。” 

  记者见到王艺鑫时,他正带着工人们检查大型农机具,准备在秋雨过后,地皮再干一点,把剩下的几百亩大豆全部收割完。“这些拖拉机都跟着我立下汗马功劳,用了好几年作业效率依然杠杠的。”王艺鑫笑着说。 

  尽管今年只有25岁,但是王艺鑫已经是村民眼中一名农业“老把式”,不仅地种得好、粮食产量高,会开车修车,还会使用大型农机具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粮食,带领本村和周边乡镇的村民让黑土地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从16岁开始,王艺鑫就跟着父母种地,“我家耕地多,买了新型农机具也没人会开会用,我学过汽修,对机器比较懂,就跟着学习使用大型农机具。”2015年,父亲跟着几个村民共同组建了农机合作社,王艺鑫担任机务队长。 

  合作社当时购买了六台农机设备,第一年统一种植的耕地面积只有1000亩,第二年增加到3000亩。尽管合作社每年统一管理的耕地在增多,但是王艺鑫发现这些地块的粮食单产并没有增加,“拿大豆来说,我们亩产320斤,而国营农场亩产能达到370斤,差了50斤。”村民家的耕地就那么多,要想增收必须增加粮食单产,可是用上大型农机具,粮食产量还是上不来,让王艺鑫非常着急。 

  2019年,王艺鑫牵头成立了北安市宇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对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他带着合作社成员走遍了北安市13个国营农场,向产粮大户取经学习,对比种植模式和种子农药化肥的选择,特别是学到了根据土壤特性改变播种的精度和深度。第二年,王艺鑫负责种植的耕地粮食产量提高了近一成,基本与国营农场的产量持平。 

  “我们今年种植的大豆颗粒饱满,平均亩产在470斤左右,最高亩产达到了533斤。”看着收获在仓库的大豆,从小与黑土地打交道的王艺鑫发自内心的高兴,“我就想把粮食产量提高上去,让乡亲们的收入能稳步增长,土地交给我们统一管理后,年纪大的人可以安心养老,不用再为每年的春种秋收操心了。” 

  目前,王艺鑫为本村100多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统一采购生产资料让农户投入减少20%,使用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让产量增加25%。同时,合作社开展订单农业,使托管的土地每公顷增收3000多元,100多农户共增收120多万元,还帮助了40户困难家庭脱离了生产困境。 

  王艺鑫响应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号召,大豆作物采用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技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让粮食的订单面积更大、商品率更高。每年,通过主动示范秸秆还田、免耕不整地技术应用,采用原垄卡种播种大豆等新耕作模式,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耕种费用,为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从2022年起,王艺鑫开始担任戎晟农业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增加机械设备、提升耕种效率、提高耕作质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玉米、大豆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目前,联合社土地托管面积达800公顷,服务农户200户,合作农户1700多户,拥有现代化农机装备118台套。 

  王艺鑫告诉记者,现在留在村里的青年人很少,自己的合作社吸引了部分青年人,但是其他的青年人几乎都在城里打工,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到合作社与自己一起创业,“父辈们对黑土地的热爱传承到了我们这代人,乡村振兴的重任也落在了我们身上,我想和更多的新时代‘新农人’一起留在家乡,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